明朝奸臣马士英(明朝奸臣马士英)

时间:2022-08-24 14:31:39阅读:2525
  南明也许是最憋屈的一个政权,有太多的遗憾。血统传承自明朝,坚持了18年,四帝王一监国,却不被认可属于明朝。不仅如此,就连南明的一众历史人物,史书经常给出截然相反的两种定性。就比如南明首辅马士英,有人…

  南明也许是最憋屈的一个政权,有太多的遗憾。血统传承自明朝,坚持了18年,四帝王一监国,却不被认可属于明朝。不仅如此,就连南明的一众历史人物,史书经常给出截然相反的两种定性。就比如南明首辅马士英,有人说他是大明的忠臣,抗清志士,但也有人骂他是祸害朝纲的奸臣,背叛大明的败类。

  公元1644年崇祯帝于景山自缢,宣告明朝灭亡。不过实际明朝还未彻底灭亡,因为明朝失去的主要是北方的领土。明末农民起义北方比南方影响更大,也更严重得多,实际南方还保存着大明将近一半的实力。不过那个时候的崇祯帝早就心力交瘁了,内心绝望极了,再也不愿意继续维持大明腐朽统治的这份苦差事了,于是一走了之。

  群龙无首之际,马士英站了出来,准备拥立福王朱由崧为新君,来主导挽救大明的局面。他找来了几个盟友,阮大铖、史可法以及一众东林党人,企图促成此事。

阮大铖是马士英的挚友,可以说是最坚定的支持者;史可法后来被定性为为了大明而英勇就义的忠臣,不过态度却比较暧昧;至于东林党人有好有坏,忠诚、贞烈、迂腐、奸诈各类性质的都有,十分复杂。

  关键是东林党人在明末崇祯帝打击了魏忠贤为首的宦官势力之后,成为了一股十分庞大的势力,甚至有左右政局的能力。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大爆发之前,马士英阵营跟东林党人矛盾重重。马士英为了自己的政见得以实行,争取更多盟友的支持,甚至不惜利用各种小手段向东林党人示好。

  可惜的是,到了这个关键的节点,东林党人那一套迂腐的习性再次显露了出来。他们坚决反对拥立福王朱由崧,甚至扬言只要不是福王朱由崧,其他任何方案都可以同意。

  原来当时他们能选择的新君主要有福王朱由崧、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瀛、潞王朱常淓四人。其中福王朱由崧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孙子,福忠王朱常洵的长子,与崇祯帝是堂兄弟关系;惠王朱常润是明神宗朱翊钧第六子,是崇祯帝的叔叔;桂王朱常瀛是明神宗朱翊钧第七子,也是崇祯帝的叔叔;潞王朱常淓是明神宗朱翊钧的侄子,是崇祯帝的堂叔。

  潞王朱常淓因为辈分差得多,血统离得远,首先被马士英与东林党阵营排除。而福王朱由崧、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瀛三人血统离崇祯帝较近,比较容易被接受。按理说福王朱由崧跟崇祯帝是同辈,比较符合“兄终及弟”的继承规则;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瀛跨了一个辈分,显然要差许多。

  不过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遗留下来的坑,还是持续祸害到了这个乱世。原来,万历皇帝一直不愿意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想立朱常洵,前者是是崇祯帝的父亲,后者是福王朱由崧的父亲。因为太子之位久拖未决,导致底下大臣分成了两派,分别站队朱常洛、朱常洵,其中东林党人站的就是朱常洛。所以他们一直以来都很反感朱常洵,这种厌恶延续到了朱常洵的儿子福王朱由崧身上,导致他们坚决反对马士英的提案。

  因为东林党人强烈反对,马士英为了团结人心,派史可法与东林党人反复沟通,始终没有结果。最终马士英顾全大局,选择了妥协,折中选择了桂王朱常瀛这个两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

  但是方案定下来之后,史可法又有微词了,私下暗示别人福王朱由崧似乎更合适,现在这个妥协的方案容易引起兵祸。谁知道这个言论泄漏了出去,引起了诸多势力的不满。甚至一度不被看好的拥立潞王朱常淓的势力,突然冒出来指责史可法。众人这么一指责,史可法马上又心虚了,态度模拟两可。

  马士英原本支持福王朱由崧,后因为东林党人强烈反对而妥协选择了桂王朱常瀛。史可法开始充当中间人,协调支持桂王朱常瀛,却私下又反过来支持福王朱由崧。拥立潞王朱常淓的势力一冒出来,史可法又不敢吱声了。史可法后来被一部分文人骂成奸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件事引起的。

  这个时候原本的反对派东林党人反而成了中立派,皮球又踢给了马士英。福王朱由崧有史可法这个不争气的支持者,桂王朱常瀛是东林党人支持的方案,潞王朱常淓的支持者比原先预计的要强不少,该选谁呢?

  马士英突然想到了北方的大顺与清军,意识到了时间的紧迫性,如果他们不能及时选出新君,敌人很可能很快就兵临城下了。桂王朱常瀛远在西南地区,离江南有些远,可能是来不及的。想到这里,马士英狠下心来,还是转为坚持自己最初的决定——毕竟福王朱由崧血统最近,距离也最近。

  但是东林党人马上不干了,再次闹了起来。马士英也管不了那么多,不想再拖,直接将福王朱由崧接过来,拥立为南明的第一个皇帝,即弘光帝。马士英也因拥立之功,被任命为南明的第一任首辅。

  不过马士英的抉择副作用也十分明显,在他与弘光帝领导的抗清斗争中,东林党人一直使坏,始终是不配合。不仅如此,他们还骂马士英是奸臣,祸害朝纲,甚至捎带着骂了阮大铖与史可法,就连此前与马士英有姻亲关系的文人杨龙友、越其杰也被“连坐”给骂了。

  本身明朝的腐朽统治就让底层的老百姓很不满,马士英这批忠臣不仅要面对统一了蒙而后入关灭了大顺占据北方的大清,而且还要处理这些令人无语且不可调和的内部矛盾,处境远比三国时代的诸葛亮要难上百倍。可想而知,他们最终肯定是失败了,始终救不了大明。

  但文人们的余威始终还在,对马士英的怨恨一直没有消散。马士英兵败后,其结局衍生出了多个版本。有兵败直接壮烈殉国的,也有兵败后出家为僧而后被捕实草的,还有兵败后出家寿终正寝的——当然了,也少不了兵败后投降大清,而后被忌惮而被杀的。最后一种实际就是东林党人的余孽,对马士英的污蔑。

  就连南明灭亡后,整个清朝的文人都在骂马士英是大奸臣,是叛徒,其形象反而不如“总是操作不当”的史可法。可见得罪文人,是多么棘手的事情啊。

  可怜的马士英一心挽救大明,堪比晚明“诸葛亮”,却落得如此恶名。惜哉!惜哉!惜哉!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