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场面调度,论电影的场面调度

时间:2023-06-02 05:28:27阅读:3298
场面调度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大致上包括了四个不同的形式元素:1、 动作的安排 2、 布景与道具 3、 构图方式 4、 景框中事物被拍摄的方式 系统化的场面调度分析包括以下15种元素:1、 对比最强的区域:观众的眼睛最…

场面调度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大致上包括了四个不同的形式元素:

1、 动作的安排

2、 布景与道具

3、 构图方式

4、 景框中事物被拍摄的方式

系统化的场面调度分析包括以下15种元素:

1、 对比最强的区域:观众的眼睛最先注意到什么?为什么?

2、 灯光风格:是高调还是低调?高反差?或综合?

3、 镜头与摄影机距离:什么样的镜头?摄影机与被摄物体的距离多远?

4、 镜头角度:是仰角、俯角还是水平视线?

5、 色彩:主色是什么?有无对比色?色彩有何象征意义?

6、 镜片、滤镜、底片:被摄物是否要扭曲?

7、 对比次强的区域:在眼睛看到画面中对比最强的区域后,会停留在哪里?

8、 密度:景框中有多少视觉元素?僵硬灰白?一般?充满细节?

9、 构图:二维空间如何分割及组织?

10、 形式:开放或封闭?

11、 景框:紧或松?角色的活动方式是怎样的?

12、 景深:影像包含多少平面?前景、背景和主体的关系如何?

13、 演员的位置:演员占据画面中的什么位置?中间?上方?边缘?为什么?

14、 表演的位置:角色要如何面对摄影机?

15、 距离的关系:角色之间的距离如何?

思考了这15个问题之后,我们来以《花样年华》、《玩乐时间》作为例子来谈谈不同形态的调度。

《花样年华》算是典范之作了,这部被说成“不能再少一个镜头”的作品代表了王家卫一贯的剪片作风。比如开场5分钟时的一段时长一分钟的慢镜头中,可能很多人没注意,这里已经介绍了超多的基本信息和铺垫。

镜头一开始的是苏丽珍/陈太太(张曼玉)穿着经典的旗袍走进房东王妈家的麻将桌边陪老公陈先生。

然后紧接着进来周慕云(梁朝伟)的老婆周太太穿着相对开放的着装搭了下苏丽珍的肩,两人相视一笑,说明虽然两家只是隔壁租客,但经常来往,有一定的感情。

接着周慕云(梁朝伟)从麻将桌前让给自己的太太,一下子就说明了周慕云和他太太之间其实还是女方占主导地位。还有周慕云对苏丽珍的尴尬一笑,一下子就体现了两人间最开始微妙的关系。

最后镜头停在苏丽珍和他老公陈先生上,要知道这时在麻将桌上除了两个房东就是陈先生和周太太,说明两人平时经常会有机会进行一定长时间的碰面交流,这也为之后这两人的婚外情做下了铺垫。

还有在电影情节发展期有一段两人“约会”吃牛排的场景。

为了知道各自的配偶周太太和陈先生是怎么开始的,双方演起了对方的配偶。这里是模仿约会吃牛排的场景。镜头在两盘牛排间移来移去,台词也不多,观众可能会感觉莫名其妙。

这时突然来了个感觉不是很舒服的横向平移镜头对准苏丽珍,她的台词又是莫名其妙的一句“今天干嘛打电话来我公司”。其实请看,这时的苏丽珍已经换了一套旗袍,说明这是两人第二次约会吃牛排。用了一秒钟,就把故事情节发展进了一步。

之后镜头一转两人又出现在了计程车后座,这时再看,苏丽珍已经又换了一套旗袍。短短几分钟看似非常悠闲的一段普通情节,其实相当紧凑,让无心的观众感觉莫名其妙,让有心的观众感觉发展迅速有点跟不上节奏。

最后来一个故事发展快要接近尾声时,两人又一次的“表演”。

这里他俩预演一次假设陈先生回来,周慕云离开苏丽珍的场景,这时的苏丽珍已经完全入了戏感觉真的要离开周慕云一样,背对着周慕云离去的身影欲抽泣。

然后镜头一切,苏丽珍已经在周慕云怀里痛苦不已。

最后镜头一换,出现了片中最体现梁朝伟戛纳影帝水准的一幕,正在安慰苏丽珍的他,却是一脸的阴沉不安与思绪万千。

《花样年华》这种属于人物之间小格局的调度,而《玩乐时间》则是更加复杂 、宏观的场面调度。

《玩乐时间》包括了一个白天、一个夜晚和一个早上,工作人员把在巴黎建造的工作室叫做塔蒂城(Tativille),用了这个名字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的魅力,另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区分真正的巴黎,因为与巴黎非常相像,所以有些人疑惑为什么塔蒂要再建一个。

这是为了让带有笑料的镜头与电影中将近24小时的一天相适应,塔蒂强制自己按照相当严格的时间表工作,而且他除非可以掌控笑料收放自如,否则他会避免所有明显的笑话,这让这份工作更加困难。而且,他的笑料不仅仅是由于他们所演绎出的环境去决定主题,更是根据了一种未言明的格局。

在影片的第一部分中,开场的医院与机场的混淆为影片定下了基调,在这部关于沮丧的炼狱般喜剧中,生活在塔蒂城的人们被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

于洛要去与一位商务伙伴见面,却在迷宫般的办公室隔间里迷了路,在那里唯一的标识就是一位接待员,她转了个360度却让于洛先生更加迷惑,所以每次他看见她,他都会改变自己的方向感。

《玩乐时间》过半时,塔蒂开始逐渐转变原来的复杂模式,他让角色意识到世界转变的能力,并让他们去掌控它。这个过程以对Royal Garden Restaurant(皇家花园酒店)的介绍为开始,它在同一晚建造、开业和崩塌。

与此同时,塔蒂慌张的撞上了之前没联系上的同事,这时他的同事正在遛狗,然后他们的工作很快就在这个非正式的商榷中结束了。

接着影片向观众展现了一位很聒噪的美国游客,他看起来像是很粗野的样子。然而在饭店里他很坚持坐在自己喜欢的位置,而不是他预留的位置,这是他想控制世界的先期预兆。

让我难以置信的是塔蒂在每个情况下都找到了完美的、无法预料的笑料,不仅仅是特定的地点和角色都适合那些笑话,而且从争端到娱乐的过程都与这些笑话相匹配。

他会想出能准确表达必要情节点、重要的情况、或者一个特定的音调、或者创造以前的噱头的笑话。塔蒂的笑料一直能做到我所说的全部。

他设计的情节都值得细细分析,然而这还是一部顺序结构的电影。电影中并不是立即从关于失败和挫折得笑料到富有想像力的改变(或者“玩乐”)的笑料进行了过度,所以他把二者混合,但是他用另人惊讶的娴熟技法调节了从不适到愉悦的过程。

有两种方法去创造出视觉笑话。第一种是通过你头脑中的图像,并用纸和笔或者电脑把它画出来。第二种是通过与实际物体和风景的空间的相互作用。通常非语言的喜剧都是利用前一种,创作一个简单的梗概,但是要严重依赖后期完善故事以让它成型。塔蒂也喜欢这么做,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建造塔蒂城。

为了同时指导很多演员(通常是为他们演示如何去表演),并为他们建造自己的故事线索并完美的交织到一起,这需要花费很多实际,而且真实的巴黎和它的机场不会为此关闭几个月。

而另外一出古典主义传奇《巴里林登》,则又是另一种感觉的调度。

日戏用窗户来给场景真实布光,夜戏用景棚里的现有光源。在能使用明亮电光的情况下,这种方式已经有难度,等到棚内最亮的光源是烛台和油灯时,困难就大大增加了。在《巴里林登》前,这个难题从没正确解决过。即便导演和摄影师有心使用现有光源,胶片和镜头的感光速度也不够快,没法正确曝光。一台35毫米摄影机快门曝光时间大约在五十分之一秒,要有镜头至少100%快过现用电影镜头才可能有效曝光。

其实库布里克想拍的是《拿破仑》,由于他追求完美,号称要用“4万步兵和1万骑兵组成的大军拍摄战争场面”,动用如此倾国之力令本片不断流产,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巴里林登》,可以视为经济适用版的《拿破仑》。

最后分享库布里克在拍《巴里林登》时的一段话:

“我的镜头运动很少事先规划。我觉得在剧本里写镜头指示没有意义。

只有想到些非常重要的镜头安排,我才会写下来。排练时,最好别去想摄影机的事。想了的话,我发觉总会影响到场景创意充分利用。

有句话说当有什么真正激动人心的事情发生时,怎么拍不再重要,我觉得这话有道理但不完全对。

任何情况下,安排布景、打光或镜头运动都花不了我多少时间。电影制作视觉的一面对我来说从不是难题,所以我会小心将它衬托到故事和表演下面。”

欢迎各路亲们转发评论,喜欢的话记得点个关注,我们会坚持每天更新摄影、影视行业干活文章,您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