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伟雄作品「老戏骨廖伟雄的农耕生活」
廖伟雄
廖伟雄在田里研究水稻。
廖伟雄早年在农场留影。
30年前,初出茅庐的香港青年演员廖伟雄凭借在电视剧《网中人》中扮演“程灿”一角而走红;虽没有俊朗的外表,廖伟雄却凭借精湛的演技,成为香港演艺圈20世纪80年代乃至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演员之一。
20世纪90年代末,廖伟雄选择在个人演艺生涯的巅峰时期离开影视圈,为人生寻找更多的可能。回归平常生活的他经历过多次创业经商的挫折,最后终于在广东找到了自己的新方向——有机农业,这一做就是18年。
从“老戏骨”到“老农民”,岁月一次次的磨炼让廖伟雄变得更加豁达,虽已年过花甲,他却丝毫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近日,回到广州的廖伟雄向本报全媒体记者讲述了他的务农生涯。
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蔡凌跃
连日来,廖伟雄正在张罗赴美国拍新戏的事宜,接受采访时,刚从香港回到广州的他面容略显疲惫;但一聊起有机农业,他又立马来了精神。当年那个“愣头青”“亚灿”,如今已是一头银发,但当他嘴角扬起,脸上那个“招牌笑容”依然如当年一般灿烂。从外人口中的“亚灿”到后来的“灿哥”“灿神”,多年来廖伟雄的每一次新尝试都吸引着外界的目光,但他对此并不在意,“外界怎么看我无所谓,我做事只听从自己的内心”。
谈演戏
从配角到男一号
廖伟雄1957年出生于香港,籍贯广东顺德,读中学时他迷上了李小龙的电影,常常以模仿李小龙的武打动作为乐,他的电影梦正是在那时萌芽。利用暑假打工积攒的零花钱,廖伟雄在中学时代买了人生第一台小摄像机,课余他会约上三五个同学一起拍摄武打短片,“一开始什么都不懂,后来我自己找了一些课本学习,慢慢地知道了拍摄的技巧,有的短片还送去参展”。正是这段“自学成才”的经历,让外貌平平的廖伟雄在1977年香港无线电视台(TVB)的求职面试中脱颖而出,成为该台第六期艺员训练班的一员。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正是港剧的黄金时期,廖伟雄甫一出道便赶上了好时代,他参加了1979年大热电视剧《网中人》的拍摄,在剧中出演内地来港的“程灿”一角。在这部由周润发、郑裕玲担纲主演的电视剧中,出任配角的廖伟雄却意外走红,凭借在戏中一口气吃掉30个汉堡的“惊艳”表演,廖伟雄让观众牢牢记住了这个敢打敢拼的“愣头青”,而“亚灿”自然也成为观众对他的昵称。
在随后十几年里,廖伟雄的才艺得到了充分的施展。他搭档多位一线明星出演电视剧及电影,奉献了无数经典的“小人物”形象,在《欢乐今宵》中他惟妙惟肖地模仿其他明星唱歌,在《笑星救地球》反串烹饪节目主持“乜太”,都成了观众津津乐道的经典,1996年他领衔主演的《河东狮吼》,更是当年台里的收视冠军,风头一时无两。
谈及当年为何能在众星云集的TVB里突出重围,廖伟雄坦言,这跟他的“不挑戏”有关。“我长得不靓仔,又不高大,身手也一般,所以只能从不同的方面去展现自己,导演安排什么角色我都愿意去做,无论是扮女人还是扮丑角,都只是一种表演形式。我不觉得角色有好坏之分,我只知道作为一个演员的责任就是把安排给你的每个角色做好。”
谈下海
回归生活欲成“家”
在自己演艺生涯的黄金时期,廖伟雄选择了离开,“我拍完《河东狮吼》时就在想,继续做下去又会怎么样呢,再演下去我还是只有这么多表情,而且年纪慢慢大了,如果没有突破,也不会再有一线的角色给你了。”
廖伟雄始终是热爱演艺事业的,“在训练班时我们学过: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当我有了名气之后,我没有再去深入生活,所有的创作都很难再有突破,再纵容自己这么苟且下去,那我无论如何也成不了‘艺术家’,只会成为一个‘演艺工匠’。”
于是,在无法突破演艺瓶颈之时,廖伟雄选择重新回归生活,“演戏只是追求艺术的一种手法,成为艺术家有多种途径,所以我当年其实不是真的离开,而是出发去寻找到底何谓艺术,重新为自己找一个方向。”
最终选择创业经商的廖伟雄吃过不少苦,他前后涉足过美容、卡拉OK、饮食等行业,但都不太顺利,经济上更是一度陷入窘迫;但在如今的他看来,这些经历都算不上挫折,而是生活体验的一部分。“我当年在做生意这一块完全是一张白纸,当你不懂一个事物时,做不好、被骗都很正常。一开始做不好都没关系,但如果怕别人取笑,那就真的一辈子都学不会。”
谈务农
用科技造福一方
廖伟雄对于农业的关注始于他在马来西亚做烧腊生意时,“我当时想,天底下没有哪两只鸡、两头猪是完全一样的,那食物的原材料是否也是如此呢?那时候我已经想要去研究农业方面的知识。”
机缘巧合,2000年,廖伟雄回到香港后见到了一位“高人”,对方用一番话点醒了迷茫中的“亚灿”。“他告诉我,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赚很多的钱,而是既可以成就自我,又可以造福他人。”
原来这位“高人”是来自广东罗定的知名企业家李柏思,农村出身的他想要在家乡推广有机农业。但这在当时仍是很超前的想法,他希望借助廖伟雄作为明星的影响力,来一起推广这项造福一方的事业。双方一拍即合,李柏思成功邀请廖伟雄加盟公司,“亚灿”随后回到家乡广东,开始了他的“农民”生涯。
为了改良罗定当地的土壤,他们收购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并向当地农户发放种子和化肥,教导他们如何进行有机种植,然而有机种植投入大,很多农户都没坚持下来,第一次科普以失败告终。
这次失败让廖伟雄知道,引进技术不能光靠说教,于是他们决定亲自示范,承包了1000亩田作为公司的种植基地,雇人在由他们改良过的土壤上进行种米试验。
这种费时又费力的做法同样不讨好,在当时有机的概念并不流行,没人相信他们这一套。廖伟雄不甘心,便联系了香港当地的物流公司,将他们出产的有机大米投放到香港各大便利店里面销售,但几乎无人问津,最初的一个月里销售额连4包都不到。“香港市民觉得我一个演员跑去种米,还是种有机米,这事情听起来就很荒谬。”
接连受挫反而激发了廖伟雄的斗志,原本公司请他加入只是作为形象代言人,他却决定深度参与到每一个生产和推广环节中去,在公司起步的那4年里,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在田地里,都能见到廖伟雄忙碌的身影。“我们开始转换思路,不停地请当地的农民和外面的朋友来品尝我们的有机米,毕竟做食品最重要的就是要试吃。”
在他们的推动下,由罗定市出品的大米如今已在省内打响名号,而罗定更成为省内大米免检的基地。“这才是最大的福分,是我们过去18年里一直在做的事。”廖伟雄感慨道。
谈未来
建设美丽新农村
在逐步实现了“改良土壤”这一目标后,廖伟雄他们开始了第二步——“农业工业化”,将初级农产品进行加工,用工业的手段来发展农产品。“像大米、水果、蔬菜这样的初级农产品在市场流通有诸多不便,于是我们将初级产品加工成副食品,如米粉、米酒、水果酒、醋等,不仅延长了保质期,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接下来廖伟雄想做的,则是将农业与服务业结合起来,用旅游来带动罗定的农业发展,“我们希望让世界认识农村,同时也让农村认识世界。等我们把罗定做成样板后,这套经验可以复制到全国各地的农村。这也是我们最初的目标——建设美丽新农村。”
在人生的前半段,廖伟雄成了一名优秀的演员;在过去的18年里,他又蜕变成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而年逾花甲的他,又给自己增加了一个“农庄主”的身份——廖伟雄如今在广州花都开辟了一个私家农庄,自己种花种菜,偶尔与好友叙叙旧。按照他的构想,将来农庄的功能会更加多样化,“但目前农庄的接待能力有限,暂时不会大规模对外界开放,一步一步来吧。”
对话“灿哥”:
“演员是我一生的职业”
广州日报:你实现了从演员到农民的职业转变,在工作选择方面有哪些建议可以分享给年轻人吗?
廖伟雄:无论拍戏还是种米都是一份职业,没有高低之分。但有一点,无论做什么工作,首先都要去热爱,愿意为工作付出,我当年就是因为热爱电影,自己花钱买机器拍短片,才有机会进入电视台工作。年轻人选择工作千万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不要去和别人比较,只要自己有兴趣,觉得开心的就值得去努力,开心也是一天,郁闷也是一天,要珍惜你在世上的每一天,不要宅在家里虚度光阴。
广州日报:这些年对生活有新的感悟吗?
廖伟雄:这么多年的经历让我明白了,人生在世,其实也是为了尽自己的一点力让国家进步,好的事物和理念应该分享给所有人。
广州日报:前后半生的职业跨度这么大,回归生活后找到更多的灵感了吗?
廖伟雄:无论职业怎么改变,其实都是在学做人的道理。18年来这些经历让我有很多不一样的感受,在以后的影视作品中我也会有更多的东西可以放到角色中去,这也是我一直追寻的艺术,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是能够感染观众的。我现在其实也在演戏,只不过身份变成了农民而已,演员是我一生的职业。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