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命运悲惨的原因「再读孔乙己挖掘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自身根源」

时间:2023-06-27 02:07:27阅读:4185
鲁迅先生,是深刻而敏锐的,他的作品需要细细阅读,慢慢品味。他熟知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所遭遇的困境,对他们的命运深切同情,同时,又深刻洞察他们的弱点与病态。鲁迅先生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社会最底层活生生的人…

鲁迅先生,是深刻而敏锐的,他的作品需要细细阅读,慢慢品味。

他熟知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所遭遇的困境,对他们的命运深切同情,同时,又深刻洞察他们的弱点与病态。

鲁迅先生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社会最底层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的愚昧、麻木与落后的性格,来剖析他们的灵魂,从而揭露造成如此性格的社会根源与个人根源。

《孔乙己》是鲁迅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篇。上学时读,参加工作还读。我把《鲁迅全集》一直放在枕头边,到如今,不知读了多少遍。然而,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

学生时代阅读,敬佩于鲁迅先生用犀利的笔锋,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悲惨。

前些日子读,从内心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小人物的温柔情怀。

今日再读,深刻领会到鲁迅先生对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和穷困潦倒至不走正道的批判,同情中含着深深的憎恶。

毫无疑问,孔乙己是深受封建科举考试毒害的悲剧。然而,封建科举考试是社会因素,是导致孔乙己现状的外部因素。他悲惨命运的产生,归根结底,有其自身的内部原因。

哲学唯物辩证法这样说: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它是第一位的,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它是第二位的,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根本原因,外因是辅助原因。

那么,现在我们抛开社会因素这个外因,来剖析孔乙己自身的内部因素。

1. 孔乙己有技能,但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文中是这样描写:

“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

从这一段可以看出,孔乙己参加过科举考试,只是没有考中。大凡敢于参加科举考试者,都不会读书太少。另外,他还有一大优势“写得一笔好字”。

这两点,可以说,是孔乙己的技艺。单凭这两点,孔乙己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而决不至于穷困潦倒到饿死。最简单的工作,譬如做些家庭教师或者写字卖字的营生。如果他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耕,或许还会成就一番事业。

然而,孔乙己自始而终带着一股文人的清高和孤傲。他迂腐酸朽,高高端着清高和孤傲的架子不放,做不了小事,更成就不了大业。

说穿了,孔乙己高高端的文人架子,其实就是死要面子。

李嘉诚说过:

“当你放下面子赚钱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懂事了。当你用钱赚回面子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当你用面子可以赚钱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是人物了。当你还停留在那里喝酒、吹牛,啥也不懂还装懂,只爱所谓的面子的时候,说明你这辈子也就那样了。”

李嘉诚对面子的剖析,可谓一针见血。

这就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虽然在那个年代,社会大环境黑暗,但许多一个字不识的人都能有办法活下来,而孔乙己空有一技之长却穷困潦倒。

写到这里,我想起来很多民国时期的文学大师,他们都没有接受高等教育,但却成就卓绝。

如:“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中学毕业;国学大师钱穆,中学都没有毕业;“中国作家的旗帜”巴金,英语补习学校肄业; “文坛魁首”刘半农,常州府学堂肄业……

他们虽然都没有接受高等教育,但都做出了惊世骇俗的业绩,成为了不起的杰出人物,而不是如孔乙己般穷困潦倒。

如此来看,一个人的人生成功与否,自身的内在因素占据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恶劣的外部因素可以令其堕落,也可以促其成功。

2. 孔乙己不走正道,才是他彻底被社会抛弃的根本原因

孔乙己的迂腐和文人清高,虽然使他放不下架子,不能坚实做事,但总不至于遭到社会的唾弃。

真正使他被社会彻底抛弃的,是他的不走正道。

原文这样写:

“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

“好吃懒做”是人生一大恶习。纵观历史,大凡“好吃懒做”的人没有一个能发家致富的。再加上“偷窃”这样道德败坏的行为,谁人会不唾弃呢?

这样的孔乙己,遭受众人的戏谑便也在情理之中。尤其是他的“偷窃”行为是人人都厌恶、人人唾弃的行为。

孔乙己从偶尔偷窃 ,都后来竟然偷窃到丁举人家。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偷窃,最终走上了穷途末路。他通过偷窃不劳而获,形成了恶习。

很多事情干久了,会形成不自觉的行为习惯。恶习更是,形成容易,戒掉难。

《孔乙己》这篇文章,鲁迅先生通过截取孔乙己生平一个片段的方式,来概括他的一生。我们跟随鲁迅先生犀利又饱含深情的笔触,真切感受到了他对社会最基层的小人物的痛与爱。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在孔乙己身上交织着鲁迅先生复杂的情感,既可怜同情又憎恶痛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那么,孔乙己仅仅是那个黑暗时代的产物吗?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在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美好今天,人人可以凭能力吃饭,凭本事大显身手,但依然有孔乙己这样的人存在。他们不走正道,老想着不劳而获。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人。

就在今年5月4号,我写的一篇文章《从,读鲁迅先生的温柔》,刚刚发布在百家号和头条号,还没来得及发布其他平台,结果在5月6号就被一个叫“南哥看电影”的人剽窃到网易号。全文一个字都没有改,图片都没有变。其实,图片是我从《鲁迅全集》上拍摄的,他竟然原模原样照搬上去。

对这件事,我多次举报未果,最后毫无办法,发了一条动态求助万能的网络和热心的网友支招。

我从反馈信息了解到,这样的事情并不少,很多人说遇到过这种窝火的事情。

我想问的是:像“南哥看电影”之流者,与孔乙己有何区别?

别人辛苦耕耘来的劳动果实,他们明目张胆偷窃,只分分秒的功夫就变成了自己的东西,这种可耻的行为难道不应该人人唾弃吗?他们不就是当代的“孔乙己”吗?

在我为此事气氛难平时,收到了一位朋友留言,只八个字:“志存高远,不断超越。”

这八个字如醍醐灌顶,让我顿然开悟。

“南哥看电影”这种剽窃行为虽然极其令人气愤,但我不能把精力用在纠结这一件事上,揭穿他的丑恶嘴脸即可。我应该把精力放在更高远的目标上,并且不断超越自我,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文风,当你足够优秀,别人一看就会知道是你的作品。我的文章被别人剽窃,这个现实说明我还不够优秀,在写作这条路上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品如人品,久而久之,一个人的精神风貌会镶嵌到自己的文字里。我想,一个人要想在写作这条路上走得远,最起码的就是文风正。

记得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两只小鸟,一只关在笼子里,一只放飞在野外。在笼子里的小鸟不劳而获,却三餐无忧,在野外的小鸟辛勤劳动,但自由自在。然而,两只小鸟都不满足自己的现状,竟然互相羡慕。

于是它们决定交换位置。但交换后不久,两只鸟都死了。一只是因没有在野外捕食的本领而饿死,一只是因受不了失去自由的寂寞而死。

“南哥看电影”之流不就像关在笼子的那只小鸟吗?不劳而获,却三餐无忧。有朝一日,放飞到野外,迟早因为不会捕食而饿死。

我们也绝不要做野外的那只小鸟,傻傻地羡慕笼子中的小鸟,愚蠢地变成孔乙己“南哥看电影”般不劳而获的人。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

只有始终保持辛勤劳动的本色,才会拥有自由的资本,才会不被饿死。

还有,无论你干什么行业,都要做最真实的自己,用双手创造幸福的自己便是人间最美的天堂。

写到这里,我想,如果百年前的孔乙己听到这个两只小鸟的故事,他会怎么想呢?他会不会有所触动,从而自我改变呢?

一个人的命运悲惨还是辉煌,是由自身的内在因素决定的。

纵使聪明敏锐如鲁迅先生,恐怕也无法料定孔乙己的命运吧?

你说呢?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