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后喜福会依然吊打内娱大女主
这几天,一段脱口秀爆了。
中国女孩黄鹤,登上《澳洲达人秀》。
她调侃自己在中国被称作「剩女」。
顺势用「中餐剩菜」自嘲。
「美味又便宜」,是她的交友软件简介。
她吐槽母女关系,出其不意又刀刀致命。
母亲婚姻不顺,公婆很烦,丈夫很懒,孩子很失败。
后悔自己结了婚,却还要逼女儿结婚。
全程尺度之大,国内平台怕是无法播出。
句句爆梗,让外国评委都瞪大了眼睛。
中国网友更纷纷共情,认为说出了东亚人的困境。
鱼叔想到29年前的一部经典电影。
同样在跨文化语境下,揭示中国女性代代相继的困境。
尺度也相当大,涉及弃夫、杀子……
恰巧,这部影片即将由原班人马启动续作。
不妨借此机会,一起回顾一下——
《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
众所周知,近年女性题材剧作井喷。
而且,发现没?
国产女性剧中,避不开的话题是「母女关系」和「情感困境」。
几乎每个大女主都要经历这样一套流程——
先摆脱原生家庭。
再手撕渣男。
最后女性抱团。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殊不知,这些话题早在几十年前就被玩明白了。
而且,《喜福会》在叙事上别出心裁,尺度也更为生猛。
居然让年老的母亲成为真正的「独立女性」。
她们「弃夫」「杀子」「出走」。
年轻女性之间反而「互撕」,在婚姻中自怨自艾。
听上去不合常理?
但正是这样的故事,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豆瓣8分 ,评论区盛赞其为最好的女性电影。
影片通过四对华裔母女的家庭故事,全方位呼应了时下热门的女性议题。
开场就是剑拔弩张的东亚母女关系。
控制与反控制是她们之间的永恒张力。
女儿年幼时,母亲鞭策她要成为人上人。
琼9岁就被逼着练钢琴。
同龄的薇则被逼迫学象棋。
她们都被母亲寄予厚望。
被期望未来能在华人界成为响当当的人物。
对孩子来说,这份期望显然过于沉重了。
琼不喜欢弹琴,也没想过成为大师。
还好教琴的老先生耳背,让她有机会浑水摸鱼。
但最终一场失败的演出,让她与母亲彻底撕破脸皮。
薇倒是对象棋确有兴趣 ,但她同样厌倦母亲的过度干预。
她更厌烦母亲在比赛获胜后,将印有她照片的杂志到处给别人看,将自己当作她炫耀的资本。
为了表达不满,她也掀了象棋桌,大吼着再也不下象棋了。
这样的关系往往会延续许多年。
长大后,母亲更期望女儿嫁一个好男人。
薇找男友时,母亲也横竖不满意。
母亲希望她能找一个中国人结婚。
和学象棋一样,薇起初还听话地照做,但生下孩子后很快就离了。
转头马上找了一个外国人,还故意婚前同居。
当着母亲面将男性衣物、避孕套扔得遍地都是,一再挑衅着母亲的权威。
恰如中国古话说,血浓于水。
即使再水火不容,母女关系也都会走向和解。
而这往往是以生病、死亡为契机。
毕竟,当强势的一方变得柔弱下来时 ,这段关系才有了纾解的余地。
片中, 琼的母亲去世。
四个月后,她代替母亲参加了被称为「喜福会」的聚会,与三个阿姨聚在一起打麻将。
也以此引出两代人的碰撞和交流。
揭开了这些女性血泪交织的半生过往。
喜福会一张牌桌,几双手哗啦啦放在一起搓。
几代人有输有赢的情感过往也被摆在同一个台面上摊开了讲。
母亲一辈是从上世纪20年代的旧中国走出的。
她们遭遇过封建社会的重重枷锁。
穷人家的女孩,被包办婚姻。
就像林阿姨,4岁就被媒婆看中。
十多岁就被卖给一户人家做传宗接代的「贤妻」。
新婚之夜,她发现丈夫居然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
她一边要受小孩无所顾惮的欺辱。
一边还要被婆婆挑刺,埋怨她不生儿子。
有钱人家的女孩,也逃不了婚姻这一劫。
莺莺阿姨16岁时,在父母的安排下嫁给了一个花花公子。
婚后,对方不仅出轨成性。
还毫不掩饰,以有意激怒她为乐。
最后甚至公然带妓女回家,反倒羞辱她才是妓女。
俞飞鸿饰演年轻的莺莺
在那个女性还没有离婚概念的年代,她因为痛苦变得开始精神失常。
以至于给孩子洗澡时,精神恍惚。
居然活活淹死了自己的孩子。
相比之下,年轻一代自然没有这么戏剧性的情感经历。
但对她们而言,琐碎的日常已经耗尽了心力。
比如,莺莺的女儿丽娜。
她自认为是一个独立女性,恋爱伊始也认同AA制。
但财务被过于精细地平摊,矛盾也逐渐凸显。
自己出钱买的杂志,丈夫会不时翻看。
丈夫送自己的猫,猫粮和除跳蚤的钱却都得自己出。
明明不吃冰激凌,却要和对方平摊冰激凌的钱。
渐渐地,说不清是爱情在计较中流失了,还是这一切暴露了爱情的莫须有。
还有安阿姨的女儿罗丝。
她原以为自己嫁给了爱情。
对方坚定、温柔,为了维护她能毫不犹豫地与母亲对峙。
他们相识6个月就飞快步入了婚姻。
但没想到,婚后面临的却是巨大的压力和恐惧。
罗丝不自觉地变成了一个不断讨好、付出的奉献型妻子。
她事事为对方考虑,一小块地板,一顿晚餐,都力求为对方做到最好。
在婚姻中迷失了真正的自我。
这反而让推崇独立、自主的丈夫产生了厌烦。
这场婚姻很快也变得岌岌可危。
这部影片能引发广泛共鸣,被奉为经典,并不难理解。
相比许多内娱女性剧的观念先行和大而化之。
《喜福会》对于很多问题都有意留白,呈现出更复杂的面向和更多的想象余地。
尤其在母女关系上,与国产剧中将「原生家庭」与「独立女性」截然对立的处理不同。
片中的女性,即使出生在宣扬自由的西方国家,对母亲的态度依然远没有想象中激进。
即使刚有过激烈的争吵,但稍微吐露真情,立马又成了知心姐妹。
现实中大多数母女关系,也更像是这样,在怨怼和温情之间随时切换。
而国产悬浮剧的处理则是简化了代际之间的影响。
输出了一个简单粗暴的逻辑,好像只要反抗母亲的束缚,就可以活出自己的人生。
这一方面忽略了,无论社会观念如何变化,她们接受的最直接的还是来自母亲的教育。
所以片中,这些在西方长大的女孩还保持着亚洲女性的鲜明特性。
她们勤勉、好强,会和同龄女孩相互比较,暗中较劲、「互撕」。
也很擅长迎合、讨好母亲。
即使叛逆地找一个外国男友,但背地里又会为母亲的认可,教他中国礼仪。
另一方面,也忽视了女性身上更大的枷锁来自大的社会环境。
女儿即使接受了新的价值观念,依然可能重蹈母亲的覆辙。
从前母亲一辈被富人家欺压,受尽阶级压迫。
而今,坚持AA制的女儿看似已然独立,但她的工资远低于丈夫,在家中付出又远多于丈夫。
这同样是一种隐形的不公。
从这个意义上看,女儿和母亲其实同在一个战垒,也注定会拥有相似的命运。
「我们宛如上楼梯,一步又一步,或上或下,永远重复着相同的命运。」
所以,当母亲得知女儿被错误的婚姻折磨。
当女儿能与年轻时忍辱负重的母亲共振。
她们的和解也成了一种必然。
看似笼罩着不断轮回的宿命感,实际上是浓缩了女性苦难和觉醒的历史。
影片着力表现上一辈人独立自强的一面,也正是为了说明——
并不是喊喊口号、一心搞事业就能轻松地成为大女主。
想要改写女性的苦难命运,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前赴后继。
母亲跋山涉水,千里带来的礼物,可能到了女儿手里就成了一个轻飘飘的羽毛。
想要延续这份期盼,比起反抗,需要深深的理解和认同。
片中,四个母亲,都从父权社会的压迫中拼命逃出,独自漂洋过海,找到了自己的立身之地。
女儿对母亲的反抗,更像是对母亲身上笼罩着的父权社会的阴影的反抗。
当然,将女性故事讲得如此触目惊心,离不开跨文化背景。
母亲的东方视角,女儿的西方观念,放大了价值观的冲突。
母亲惧怕女儿成为和自己一样的人,教育上更加剑走偏锋。
女儿接受的完全是西方教育,这让她更加难以走近母亲的世界。
而且,母女矛盾,除了本身的沟通问题外,也也多了一层群体性的文化隔阂。
女儿常常吐槽母亲迷信,抱怨她们说着自己听不懂的中文。
母亲的悲惨经历,也一度当作有异域色彩的趣闻听。
她们对彼此文化的误读,构筑成她们之间厚重的屏障。
但同时,中西方双重视角也能弥补观念的偏狭,凸显出问题所在。
他者化的视角,让女性的惨痛遭际显得更加可怖,将女性艰难漫长的命运推到了无法忽视的位置。
母女的和解,也预示着多元文化的共融。
就像黄鹤在脱口秀里介绍「剩女」一词时,西方评委和台下观众纷纷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
也是依托这种跨文化语境,让我们得以重新反思这些习以为常的词汇。
近年来,华人女性题材海外复兴,很多影片的出圈也都有相似的原因。
《瞬息全宇宙》对东亚母女最狂野的呈现,《青春变形记》具象化别扭的母女关系,都是基于中西文化的共生环境和包容态度。
这都说明了,冲突被抽丝剥茧,共通的女性经验才可能被激活。
爱与恨从来是一体两面,反抗与和解也可以共存。
沉入现实,多一些角度来观照。
一代又一代的女性故事,才能被诚恳而有效地诉说。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