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那边有好地方访民进渝中区文艺总支会员原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李智
当列车驶过漫山红遍的长城,新兵伍万里被大好河山按捺住了青春的躁动——这是电影《长津湖》中的一幕。“雄赳赳气昂昂”的报国壮志跨过鸭绿江,以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为代表的135万志愿军战士成为后代中国人仰望的一颗颗星辰。
在以教育文化出版传媒及相关科技领域为主界别的中国民主促进会广大会员中,就有这样一缕星光!事情还要从70多前年说起……
花季在红色旋律里觉醒
“山那边有好地方,一片稻田黄又黄,你要吃饭得耕地哟,没人为你做牛羊。”这是重庆解放前夕,巴蜀学校校园里不时唱响的阵阵歌声。在时任校长周勖成和一批进步师生的影响和带动下,学校师生积极投入争取民主自由的进步活动。1947年冬巴蜀学校中共地下党支部成立,领导了学校声援南京“四·一”血案的“四·二一”学生运动。
1948年,成长于商贾之家的少女李渝芳,在这里由小学升入初中。带着对音乐的热爱,她被巴蜀学校中共地下党组织传出的红色旋律深深吸引,与同学们一道走上街头声援南京学生。花季少女心里,播下了进步思想的种子。
“‘山那边有好地方’本该是‘延安是个好地方’”,由于解放前夕重庆处于在黎明前的黑暗时期,为保护学生安全,歌词用“山那边”喻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
“我们应该生活在群众中,为大家的利益而努力,过去自私自利的那一套生活与学习方式应马上革除。”这是学生们在学生运动座谈会上得出的结论。跟随中国共产党奔向新世界,成为李渝芳的梦想,并且很快就要实现了。1949年11月30日晚,李渝芳和同学们在学校防空洞里紧张地听着外面的动静:“一阵枪声停了下来,就听见一个声音高喊着‘解放咯——’我们就冲出防空洞,一阵欢呼。”第二天,师生们就在大操场升起了五星红旗。
1949年10月,华东军区后备兵团第三师十团奉命调归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组建高炮七团;后移防重庆,招募了一批新兵。1950年5月,一批青年学生志愿参军。李渝芳怕家里不同意,更名“李智”悄悄报名。不过,学校为了确保学生安全,通知了家长到校接送参军学生。
木兰从军古来稀,何况是李智这样家境优渥的花季少女。得知爱女打算参军,开明的父亲最终尊重了她的选择,带她到相馆留影纪念,含着泪在江边为她摆了一场送别宴。慈父在照片下方留下的一笔一划饱含离别的不舍,父亲本希望她当医生救死扶伤,一度尝试挽留:“只要你愿意留下来读书,想要什么我都给你买。”李智却毅然选择了风雨兼程,成为了高炮七团的宣传队员。
回忆起参军的决定,李智这样解释当时的勇敢:“决定参军很大程度上是受学校党组织的影响,当时没想太多,也不知道什么是苦和怕。想到有音乐相伴,就觉得一切都挺好的。”带着对祖国和音乐的澄澈之爱,李智揹上心爱的小提琴,走进了军营。
青春在行军作战时熔炼
李智至今记得,参军第一天,对行军作战还没有切身体会的她,穿着裙子就出发了。部队原地休整时,大家纷纷席地而坐,她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最后,我就把裙子理一理,小心翼翼地坐到地上,像大家一样。”李智笑着说。从这一刻起,这位走出象牙塔的富家千金开始主动融入工农群众的生活,开启了人生的新征程。
在宣传队,李智与同事们到连队收集正面典型事迹,画成幻灯片,再编配歌谣和解说词,边说边唱边放映。一次次编演红色文艺作品,使李智对贫苦人民的感情愈发深厚。一次,李智在歌剧《三世仇》中饰演一名即将被卖掉的女儿。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台下传来一阵嘤嘤声,而且声音越来越大。原来,不少战士联想起自己儿时相似的经历,纷纷产生共鸣。相仿的年纪,迥异的童年,让没吃过这些苦的李智大为触动,跟着落泪:“我从没听过这样的哭声,几乎整个连队都在哭,原来有这么多人小时候都过得那么苦!”战友间的同袍深情与对贫苦人民的同情交织在一起,给李智带来了思想上的蜕变。
1952年,李智所在部队宣传队解散,作战力量应征调入抗美援朝战场前线。“战士哪能不上战场?”得知因年纪尚小不能出国作战时,李智难过极了,急着哭着请求部队安排她上前线。“一开始,团领导们都不同意,我伤心得很,哭个不停,最后参谋长看不下去了,说‘好吧,就带上这个小鬼吧!’”就这样,李智怀揣着报国的激情和兴奋,与战友们走上了战场。
紧张的战斗前线不是唱歌跳舞的地方,一个女战士能做什么?“我就学习标图。把雷达探测到的情报标在图上,比如敌机的数量、航向、高度,为指挥员下达命令提供参考。”李智迅速掌握了一系列军事技能,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标图员。
在李智的回忆里,战斗是激烈的,战争是无情的。高炮部队虽然不像步兵那样与敌人面对面地厮杀,但作为飞机的死敌,高炮部队一旦暴露,往往就会在空袭中首当其冲。“当时我们的武器装备还比较落后,敌机反复轰炸,我们的战友牺牲了很多。我们有一个连队,指导员离队开会期间遭到空袭,这个连队就只剩下指导员一人……一个连队就留下他……”李智哽咽了一下,沉默了。窗外传来城市车水马龙的喧嚣,她深邃眼神望向远方,陷入了回忆。
与残酷的战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战友们对这位小女兵格外地照顾。在后勤物资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还在长身体的李智总能吃饱。1954年,部队安排一线女同志全部撤出前线,李智调往干部处从事繁重的军衔鉴定工作,并荣立三等功。
温暖的战斗集体使她对部队充满了感情,她说:“部队这个大家庭给了我很多温暖,培养我长大,教会我本领。这段经历让我从此以后不再惧怕任何困难。”
芳华在国际舞台上绽放
宣传队要求文艺兵们做到“一专三会八能”,声乐、器乐、舞蹈、表演……通通都要学;热爱音乐的李智一通百通,成长为一名多才多艺的文艺工作者。后来,李智调入东北防空政治部文工团,担任乐队提琴演奏员;1955年,李智复员到重庆市杂技团工作,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突出的学习能力使她很快成为了团里的业务骨干。
她先后师从板胡演奏家刘明沅、丝竹演奏家陈永禄、二胡演奏家汤良德、二胡教授段启诚、兰玉崧先生学习进修;在国内外多次专场音乐会中表演独奏、重奏,担任高胡领奏,在市联合乐队任弓弦乐声部长及二胡首席。
1956年,李智随北京电影乐团参加了我国第一届民族音乐周的演出及故事片《祝福》的录音(合奏);1957年中胡独奏《草原上》在省市音乐会演出,并由重庆人民广播电台录音。随着专业水平逐步得到业界认可,李智随杂技团登上了国际舞台,在苏联、英国、法国、民主德国、瑞士、日本、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朝鲜等13个国家留下了足迹。
1958年,杂技团赴拉丁美洲巡演,通过文艺交流支持拉美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正义斗争。为了拉近与当地人民的感情距离,团里安排李智演唱当地民歌作为整场杂技演出的开场表演。“今天抵达,明天就要登台。”习惯勤学苦练的李智总能出色地完成这项特殊任务。乌拉圭《国家报》1958年第11期载文称“一位中国女歌唱家,咬着完全正确的西班牙文音节,唱出了《维达丽塔之歌》,是那样的轻松自如、谐趣,富有无限的幽默。”在周恩来总理主持的声援拉美人民爱国斗争万人大会上,李智应邀演唱拉美民歌,迎来了艺术人生的高光时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将她演唱的《早安咖啡》《黑眼睛》等拉美民歌录了音。
热血在民进组织中延续
1990年5月,李智经同在重庆市杂技团工作的傅佩英老师介绍,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成为了当时市委会直属文艺总支的一名普通会员。
生活中的李智老师,总是谦虚低调,和蔼可亲。我认识她时,她已经七十多岁高龄,但每次支部活动,她都积极、准时地参加。2020年全市开展对参加过抗美援朝出国作战老同志的统计工作之前,我们只知道她曾在部队从事文艺工作,没想到她竟一度出国作战。2020年11月,年逾古稀的李智老师获得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总支组织会员专程到李老师家探望。
“事实证明,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了不起的!现在,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了。我们过去没有怕,现在不害怕,将来也不会惧怕任何敌人!”86岁的李智老师慷慨激昂,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在一个平凡人的故事里闪耀着点点光芒,令我们深受触动。
正如《长津湖》里“打不死的英雄”谈三为所说:没有冻不死的英雄,更没有打不死的英雄,有的只是军人的荣耀。李智老师这缕温和而坚定的星光,在我们看来是那么值得赞叹,而她本人却总说“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战士”“党教育了我,部队培养了我,我应该对得起组织。”当身着碎花长裙的她端坐在茶室里,对我们娓娓而谈时,“开来而既往,明道不计功”的开明精神随着茶香四溢……
(作者涂琼,系民进重庆市委会委员、民进渝中区文艺总支原主委)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