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浙江的女明星(国内最漂亮的十大女星)
江浙一带,自古称江南,鱼米之乡,是一个乌篷船、杏花雨、小桥流水、小巷深深,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好山好水出美人,正是有了富饶水乡的孕育,那里多是温柔婉约、肤如凝脂又极具东方神韵的柔情女子。
而在那没有整容没有锥子脸的早些时期,这7位江浙籍的老牌女星,眉目如画,风华绝代,个个堪称水做的美人。
周璇,原名苏璞,1920年出生在江苏常州的一个书香门第,亲生父母给她取名苏璞,璞乃未琢之玉,取其天然、纯真之意。
俏丽的小苏璞,本该会在一个其乐融融、幸福快乐的家庭长大。
奈何,命运弄人,天降横祸,3岁的小苏璞在去外婆家的时候,被抽大烟的舅舅偷偷拐卖到了金坛县的王家。
到了王家后,小苏璞被改名为王小红,直到王氏夫妇离婚,王小红又被送给了上海的一户周姓人家,再次改名为周小红。
但天生的璞玉,无论身处何处,总是能散发出光辉。11岁那年,嗓音甜美,犹如天籁的小红被黎锦晖发现,邀请其加入他刚创办的明月歌舞团,“周璇”这个名字就是从她在歌舞剧《野玫瑰》中演唱的主题曲《民族之光》中得来的。
歌声委婉动人,嗓音纯真优美,1934年周璇在师兄严华的推荐下进入了新华歌剧社,演唱了《五月的风》、《叮咛》等多首名曲。就在同一年,周璇参加了上海各电台联合举办的歌星比赛,并斩获第二名的好成绩,由此便有了“金嗓子”的称号。
外形美艳、气质高雅的周璇,唱而优则演,1935年,周璇受聘于上海艺华影业公司,拍摄了个人首部电影《风云儿女》,角色戏份不多,但这也成为她踏入影视圈的一个绝好契机。
后来的十几年间,周璇参演了《解语花》、《孟姜女》、《百花歌》、《马路天使》等多部影片,又演唱过《夜上海》、《四季歌》、《天涯歌女》、《何日君再来》等多首经典名曲。
周璇那张脸,明眸善睐,线条流畅,整个人就像娇艳艳的红玫瑰,盛放在舞台上,盛放在历史的长河里。
王丹凤,原名王玉凤,祖籍浙江宁波,1924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普通家庭。
父亲经营着旅店的生意,母亲是一名家庭主妇,因为父母有爱看地方戏的习惯,也常把小玉凤带着身边,久而久之,耳濡目染,艺术的种子便在小玉凤的心中发了芽。
16岁那年,初中毕业的小玉凤与朋友来到天一影片公司摄影棚参观,那张明亮且洋气的脸庞,一下子吸引了当时上海影坛当红导演朱石麟的目光,试了镜头后,朱石麟觉得她是块演戏的好材料,在征得家长同意后,与其签订合约并为她改名“王丹凤”,取“丹凤朝阳”之意。
长相出众的美人,上天总是格外眷顾。1941年,王丹凤出演了她演艺生涯中的第一部影片《灵与肉》。不久,她在剧情片《新渔光曲》中担任女主角,扮演命运悲惨却依旧善良的渔家女,凭借质朴、真实、动人的表演,王丹凤不仅收获了众多专家和影迷的认可,还因为模样长得跟周璇有些像,有了“小周璇”的称号。
此后王丹凤相继参演了《护士日记》《女理发师》《桃花扇》《三朵花》《合家欢》《玉色蝴蝶》等影片。
其中,在1957年电影《护士日记》中,王丹凤饰演年轻、勤奋、明媚的新中国第一代女护士简素华,动人的五官、蓬勃向上的朝气征服了大批观众,让王丹凤迅速蹿红。
而1963年的《桃花扇》却因为“宣扬才子佳人”,成了王丹凤的封箱之作。
樱桃小嘴、杨柳细腰,王丹凤是标准的江南美女,容貌清丽精致,气质娴雅大方,同时又兼具洋气和明媚。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无论她的身份有多光鲜亮丽,都能一直保持冰清玉洁的品行,王丹凤的丈夫同时也是她的初恋情人,两人感情甚笃,牵手超过70年,都是活到90多岁才离世的长寿老人。
夏梦,原名杨濛,1933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后随家人迁居香港。
父母都是当时上海文艺界的名流,知识文化修养极好,且都对戏曲文化有着极大地热爱,因为这一点,夏梦从小便受到家庭氛围的熏陶,对京剧和歌剧兴趣浓厚,唱起来也都朗朗上口。
年轻时的夏梦,五官明媚标致,眉梢眼角风情万种,亭亭玉立,娴雅大方,追求她的人都排到了太平洋,而其中最知名的那位就是大作家金庸。
金庸对夏梦一往情深,以至于他小说中写的女主角黄蓉、王语嫣、小龙女,这些人物身上都多多少少带着夏梦的影子或性情。金庸曾说“西施怎样美丽,谁也没见过,我想她应该像夏梦才名不虚传。”
而美丽的面孔终究不会被埋没,1950年,雨季少女夏梦被袁仰安相中,邀其加入香港长城电影公司,并开始使用“夏梦”作为艺名。
一年后,初出茅庐的夏梦便有了出演主角的机会,在李萍倩执导的《禁婚记》中饰演杨霞芝,与男星韩非组CP,扮演一对恩爱小夫妻,从而一炮而红。
能力被目睹后,夏梦的星途便是一片坦荡,作为长城电影公司的台柱子,从影十七年来,她演过的电影有四十多部,包括《娘惹》、《孽海花》、《都会交响曲》、《姊妹曲》、《绝代佳人》等多部流行一时的影片。
石慧,原名孙慧丽,祖籍浙江吴兴,1934年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
因为家境优渥,石慧自幼便有名师相授,5岁那年她跟着声乐家叶冷竹琴女士学习唱歌,后又拜英籍专家夏士柯学钢琴。
1947年,石慧随着家人迁居香港,1951年,17岁的石慧因为美丽活泼、清新自然的姣好形象,得到袁仰安的青眼有加,加入长城电影公司。
1952年,石慧被外借给由电影导演卜万苍创办的泰山影业公司,在影片《淑女图》中出演女主角高青萍,这也是她的荧屏处女作。
随后,石慧回到长城影业公司,凭借在《一家春》中饰演的张培玲一角,一举成名,受到了广大影迷的追捧。
偏方的脸型,饱满透亮的眼眸,圆润而挺直的鼻梁,嘴唇上薄下厚,石慧的长相轮廓感强,五官明艳而大气,淡妆时有种女学生的清纯无辜,浓妆时又具有艳光四射的明朗之感。
美艳而妩媚的美人任谁看了都会移不开眼,同为长城影业公司的男演员傅奇也不例外。
傅奇加入长城公司后,拍摄的第一部影片《蜜月》,搭档的就是石慧,两人饰演一对年轻的新婚夫妻,经过一系列曲折,过上了简朴却愉快的幸福生活。
除了《蜜月》之外,《小舞娘》、《兰花花》、《情投意合》、《龙凤呈祥》等都是石慧与傅奇共同合作的作品,那些年的两人也被广大观众认为是银幕上最理想的一对情侣。
1954年,不负众望,这对“荧幕情侣”步入婚姻殿堂,结为了一对真实的夫妻。婚后,两人生育了两女一子,最小的女儿傅明宪因为有明星父母的帮衬,也进入娱乐圈发展,成为了一名演员。
上个世纪50-60年代,陈思思与夏梦、石慧一起,被尊称为“长城三公主”,大公主夏梦艳若桃李、二公主石慧雅似芝兰、三公主陈思思俏如玫瑰。
1938年陈思思出生于上海,原名陈丽梅,祖籍浙江宁波。
15岁那年,还在上初中的陈思思,随着亲人举家迁往香港生活,来到香港后,这个漂亮时髦的少女在校园分外受欢迎,就连同校的同学都觉得陈思思容颜照人,应该去报考艺术院校。
1954年,陈思思正式加入长城影业公司,1957年拍摄了首部主演的电影作品《红灯笼》,后来又有《魔影》、《金美人》、《香喷喷小姐》、《云海玉弓缘》等作品面世。
而真正让她美貌得以远扬的角色,还属1964年邵氏电影公司出品的戏曲戏剧电影《三笑》,影片中陈思思是华太师府艳婢秋香,容貌惊为天人,被风流才子唐伯虎追求。
光看剧照,陈思思的古装扮相就已美得动人心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粉面含春,顾盼生辉,影片里的陈思思对戏曲动作的把握精准到位,她身姿优雅,仪态万千,无论是抚琴、甩袖还是行礼下拜的举止,皆典雅纤巧,一颦一笑更是传神如仙女下凡。
外形纯美是汪玲进入电影圈的敲门砖,也是她从艺以来一直的招牌。
1945年,汪玲出生在江苏苏州吴县,五岁那年随着父母迁往香港,19岁毕业后便赴台加入了大导演李翰祥创立的国联电影公司成为了一名演员,并与江青、甄珍、钮方雨、李登惠并称“国联五凤”,拍过《几度夕阳红》《菟丝花》《少妇宝典》《辛十四娘》等多部电影。
特别是在琼瑶同名小说改编,李翰祥执导的电影《菟丝花》中,汪玲出演孤女孟忆湄,像只楚楚可怜的小白兔,柔弱美丽,惹人心疼。
左起分别是:江青、甄珍、汪玲、钮方雨、李登惠
李登惠、汪玲、钮方雨、甄珍
汪玲的美貌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吸引到众人的目光,先天条件优秀的她,脸蛋白皙娇嫩,五官精致立体,铜铃大眼、柳叶眉、樱桃唇,就连通身的气质也是高雅大气。
在早期国联五凤的合影中,拥有顶级颜值的汪玲总是最惹人注目的那一个,水汪汪的一双眸子,细挑身形,披肩长发,真是宛若一朵纤纤不染的水莲花,不似凉风的娇羞。
岁月对待美人,也总是格外优待,自然老去的汪玲,比港圈神颜林青霞大了9岁,但几位闺蜜团一起合照时,汪玲的脸庞依旧抗打,一点也不输大美人林青霞。
与汪玲同为“国联五凤”的甄珍,也是来自大陆的美人。
1948年,甄珍出生于北京,本名叫章家珍,祖籍浙江杭州,父亲章祖琪是国民政府中将章鸿春的长子,母亲张凤曾是电影演员。
7岁时,甄珍随着家人从东京来到了台湾,从小她便是个热爱文艺且学习成绩优异的学霸少女。
18岁那年,清秀靓丽的甄珍在三千多人的海选中脱颖而出,被李翰祥看中,成功出演了黄梅戏电影《天之娇女》中的女一号严兰贞,并为她取艺名为“甄珍”。
有了这次的初登荧幕,甄珍的美貌便再也藏不住了,甄珍不愧是几千个人中选出来的珍宝,她的身上现代美与古典气质兼备,水杏大眼亮而灵动,鹅蛋脸庞圆润细腻,笑起来像是冰淇淋一样,甜得能把人的心给融化掉。
她的五官没有一丝缺陷,镜头里的她怎么拍都好看,360度都能呈现出不一样的美丽。
到了1967年,李翰祥的又一部古装片《凤阳花鼓》上映,这年的甄珍19岁,她饰演的朱贞娘,头戴蓝色花布头巾,身着一袭红衣,秀美娇妍,温情似水,把美发挥到了极致。
有颜有演技,随后的《新娘与我》、《缇萦》、《母与女》等影片,更是让甄珍彻底在影坛站稳了脚跟。
甄珍因为参演过多部由琼瑶小说改编的电影《彩云飞》、《心有千千结》、《海鸥飞处》等,不仅被琼瑶对评价是“伶俐又可爱的类型”,人气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江浙地区的美人,本就婉约柔情的多,一旦长相上出类拔萃,被有心人赏识,那势必会在影视圈杀出重围,打出自己的一片天,以上7位江浙老牌女星,便是最好的例子。
她们眉目如画,模样身材气质样样出挑,尽管已经算是奶奶级别的老年人了,但年轻时的倩影却能一直留存,让人念念不忘。
如何评价歌星周璇女士的一生?
提起周璇,她的名字至今仍在文娱界如雷贯耳。对于她的评价,她首先是一位歌者,其次是一位影者,这两个身份似乎可以覆盖她的一生,但作为一个女人,感情的部分是不能割舍的,所以,她还有另一个身份,一个情路坎坷的女人。
女明星似乎永远都有说不完的话题,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涌现出的一批女明星,她们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每一个人的人生故事都折射出那个时代独有的历史味道。
我们从她的歌者身份说起。
为歌唱而活的“天涯歌女”歌唱是我的灵魂,我把整个的生命献给它。这是我的誓言,我牢牢地实践着,永远地、永远地······--周璇
20世纪20年代初,新文化运动带来了西方的思潮,也间接地渗透到音乐界及电影界,欧洲的古典音乐及爵士乐几乎席卷了舞厅,西洋影戏的放映催生出中国第一部摄制短片《定军山》,到了20年代末,一批影业公司的兴起,比如百代、胜利、明星等,与一个团体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团体就是“明月歌舞剧社”(以下简称明月社)。
这家剧社由著名音乐家、“黎氏八骏”之一的黎锦晖创办,从这个团体中走出的许多人才,比如白虹、王人美、聂耳、黎锦光等艺术家,周璇也是从这个团体中走出的成员之一。
周璇进入明月社,得益于明月社的琴师章锦文的推荐。章锦文偶然听到周璇的歌声,认为她很有潜力,遂大力推荐她报考明月社。
周璇在给《万象》的撰文中曾说:“我自幼爱听人家唱歌,耳音也好,常常跟着哼,一遍两遍,三遍四遍就能上口了,在学校里,我唱歌的成绩总是第一名。”,可以说,她能在歌唱界占有一席之地,与她本人的天分不无关系,这种天分犹如为她的歌唱事业插上了一双翅膀,以致于她能在音乐当中肆意遨游。
周璇入社唱得是一首江苏民间小调,社长黎锦晖听后,当即拍板收入麾下,并让她跟随章锦文学习五线谱、弹钢琴,还跟北京艺人严华学习普通话,此人后来成为了她的丈夫。
据严华回忆说,她初进明月时想练钢琴,一般都要等上一个上午,人家弹时,她就在一边看着。等老演员练习完,到了没人弹的时候,她才能上去摸一摸 。她孜孜不倦地坚持清晨练声,中午弹钢琴,深夜背台词。
1932年新年演出,周璇代替当时的台柱子白虹出场,献唱《特别快车》,大获成攻,当年便灌制了第一张唱片。不久,在一次演唱会上演唱了《民族之光》,再次引起轰动。在这首歌词中,有一句“与敌人周旋于沙场之上”,她的第一个艺名也由此诞生:“周旋”。
从此周旋声名鹊起,后有人提仪更改为“周璇”一名,之后的她名震歌坛。
在1934年的歌星选举之中,14岁的周璇以高票拿下第二名,强势跻身于三大歌星之列,另两位是白虹、龚秋霞。
上图为在歌舞团中的周璇(右起第四位)
周璇的独特唱法和声音,对于身处动荡年代的人们,犹如一个心灵堡垒,安慰着一群丧失斗志的人们,暂时忘却战乱的惨状,国家的孱弱,躲进一个自我的空间里,寻得安慰自己的片刻安宁。她的歌曲在悄然间融进了时代的风气,拨开上海的浮华,带着一种空虚的悲切,流淌着的声音打动着一颗颗在乱世当中的心灵。
周璇曾经对母亲说,她的一生都是为唱歌而活,爱音乐胜过自己的生命。她的歌曲《五月的花》、《天涯歌女》、《何日君再来》、《凤凰于飞歌》等诸多名曲,都成为时代的标识。其中一些电影的插曲,如《夜上海》、《花样的年华》等更是受到了香港公众的空前欢迎。
据当时的报纸报道,海外公司到香港购买唱片时,皆指定要《夜上海》和《黄叶舞秋风》等,一度打破了之前的所有记录。与此同时,周璇的版税也是水涨船高。
据1945年5月的《上海影坛》说,周璇三天的演唱会可达400余万元。一年的版税曾一度高达2000万,这让一直瞧不起上海人的香港人,受到了周璇海派文化的空前洗礼。
周璇在歌唱事业上是相当成功的,名利双收的背后,离不开她的勤奋与刻苦,对音乐的执着与热爱,以及面对名利时低调心态,以致于她才能在坎坷的人生中,不断地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当然,她的歌唱事业,亦离不开影视业这个助推器,她在影视上的成就与她的歌唱事业,可谓相得益彰。
我只爱《马路天使》1935年,周璇正式踏入影视圈,她参与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叫《风云儿女》。这部电影从主角,到词曲及编导等人员,基本都是当时的大腕。1936年,周璇成功转行,随即一口气接拍了五部电影,从女二号一直升级成为女主角。
1937年,周璇的影视业、歌唱业达到了人生中的一个巅峰。在连续拍摄了十部电影之后,不论从自己还是对于观众,都已得到一种普遍的认同。这种认同感必然增强了她在影视业上的自信,在这种自信之下,她接到了人生中的电影代表作《马路天使》。
上图为《马路天使》剧照中的周璇
《马路天使》是一部反映小人物命运的电影,女主角也是一位歌女,多舛的人生经历,与周璇早年的生活极为相像,故事犹如在回放她的童年。她的坎坷经历与女主角不约而同地引发了共鸣,这样的表演最终呈现的效果无疑达到了一个演员的最高境界,对人物的理解,对角色的把控,特别是周璇用她那独有的歌喉征服了电影观众,深刻塑造了一个令人怜爱的歌女形象。
《马路天使》后来成为了她的电影代表作,她也常说,“没有一部是我喜欢的戏,我这一生中只有一部《马路天使》······”。这部电影之后也被评为30年代电影的压轴之作,在20世纪末评选的百年中国十部电影中,《马路天使》位列其中。
与《马路天使》同时诞生的还有主题歌曲《天涯歌女》、《四季歌》,这两首歌令她的名声大振,使她成功跻身于上海滩歌影两栖明星行列。
她没有辜负袁牧之导演对她的信任,也成功把握住了命运赋予她的机会。1938年,周璇与严华结婚,婚后四个月,她开始了新一轮的电影拍摄高潮,主演了近二十部影片。
遗憾的是,在她的电影如火如荼的拍摄期间,她的婚姻却走向了灭亡。幸运的是,她并未因此断送了自己的事业,离婚后,她还相继主演了《夜深沉》、《解语花》等十七部电影,并演唱了其中的三十六首插曲,这样的成绩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然而在1941年的电影皇后选举中,她却拒绝了“影后”的桂冠,她说“影后”二字绝难接受,对于肯定不胜感激。面对名利如此淡定的人,至少透露出她朴素的职业心态,尽自己的本分工作,时刻保持谦虚,永远保持一种“不满”的状态,也许是她走得更远的原因。
上图为周璇与严华
出走的“娜拉”在事业上的巨大成功,并没有为她带来感情生活上的幸运。她和严华从结婚到离婚,不过3年的时间,婚姻已将她变成了一只惊弓之鸟。
周璇的童年是悲凉的,她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没有身世背景,6岁之前的记忆是一片空白。6岁时被一家周姓的人收养,遂改名叫周小红。成名之后,她曾不只一次的探索过自己身世,然而直到她死,也没有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
据说,后来考证出她的真实身世是,原名苏璞,幼年时被抽大烟的舅舅拐卖到王家,取名王小红,6岁又被一户周姓人家收养。养母对她很好,让年幼的周璇有了些许安全感,但她的成长经历始终是缺乏父爱的。
或许是出于对父爱的渴求,以致于让她在感情生活中寻求一种补偿。她在15岁时爱上了大她9岁的严华,这种爱看起来似乎是顺理成章的。周璇早年初入明月社时,就受到了严华的百般照顾,除了教她普通话,还积极为她寻找演出机会,介绍她给电台,推荐她给唱片公司,甚至为了她创办了新月社。
从小缺乏男性呵护的周璇,在严华的世界里找到了一种人生的安全感,情窦初开的少女宛如撞见了童话中的白马王子,是感激还是爱情,对她而言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永远拥有这份安全感。
但婚姻的现实,犹如钱钟书所说的围墙,墙外的人想进来,墙里的人想出去。1938年夏,周璇与严华在北平结婚,1941年夏,两人分开。从“墙外”到“墙里”,从甜蜜到争吵,周璇都经历了一遍,得到的教训便是,她不会再轻易结婚了。
当甜蜜过后,冷酷袭来,她说她选择了“娜拉”的道路,离开了那个曾经相处了九年的男人,同时作为公众人物,她也承担了来自社会各方的质疑和诽谤。
一个人的品格在危难的时候最容易显现,结婚前的她是命运的奴隶,命运给她什么,她就接着什么。离婚后,她选择了与命运格斗,努力挣脱束缚人生的桎梏,为自己寻找一条新生之路。
离婚后的她依旧顺风顺水,她在东南亚的热度甚至超过了同时代的好莱坞巨星麦当娜。然而她的感情生活却陷入了一片混乱,与朱怀德相处了八年,最后不了了之。1950年,怀孕8个月的她从香港回到上海,之后生下大儿子周民,至今生父成谜。
在大环境的裹挟下,她并不能快速适应并做出有效的转变,从开始时的服从逐渐走向对生活的疑惑里。在拍摄《和平鸽》时,她的精神病发作,整个人陷入一种癫狂的状态之中。而在她生病期间,又遭到了一位美术老师唐棣的诱奸,之后还生下了与唐棣的儿子周伟。这对于生病中的周璇而言,无疑雪上加霜,是一种更深的折磨与伤害。
之后的她一次次地被送进精神病院,最终在经历了六年的折磨之后,1957年离世。
鲁迅写过的唯一一部爱情小说《伤逝》,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子君被看作是“娜拉”们出走之后的一种结局。离开了家,离开了一个漩涡,女性在那个猛然抬头的“自由民主”浪潮中,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或者说,即使找到了,那种顽固的男女不对等的社会世俗,并没有向她们张开双臂,迎接她们的热情。
最后,我们只能把一个人的命运,归结为时代的局限性。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