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同总兵「祖父曾为清末大同府衙官厨大同满汉全席的菜单由他留了下来」

时间:2022-08-11 22:49:18阅读:4213
大同日报全媒体美食频道山西毅成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联手推出“平城味道记忆”美食栏目与你一起追寻大同的美食之源~~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总能温暖人心的食物,在时光的流逝中发展成为一种饮食文化。曾经的大同有…

大同日报全媒体美食频道

山西毅成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联手推出“平城味道记忆”美食栏目

与你一起追寻大同的美食之源~~

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总能温暖人心的食物,在时光的流逝中发展成为一种饮食文化。

曾经的大同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今天的大同是一座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美食之都”成了最响亮的名片之一。

一座城,一条小巷,一个餐馆,都有“味道”的故事。无论世事怎样变迁,那些藏在食物里的记忆却永远不会改变、忘记。味道是一座城的集体记忆。

“平城味道记忆”邀请我市厨师界传奇大师赵富平讲述老大同美食、老大同的食俗文化、老大同曾经的味道。

大同满汉全席 下

啥叫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大型豪华宴席之总称,中华美食之缩影。满汉全席兴起于清代,是集满族与汉族菜点之精华而形成的中华大宴,共有菜点108道。

就是这样的豪华盛宴,在大同的餐饮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足见古都大同不仅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还有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网络图片

接上期,我们继续讲述大同满汉全席的下半场……

赵富平:

大同的满汉全席原本也准备了108道菜,因时间关系,慈禧太后在大同期间只吃了76道菜,故而只流传下来76道菜品。

赵富平:

开设满汉全席时的礼仪程式要求十分严格:必须使用银质器具,台布、椅套必须是用明黄色绸缎所制,且椅套上要绣有“万寿无疆”或“龙凤呈祥”字样。房间内要张挂用毛笔书写的菜单,要摆供奉着“福禄寿”三星的供桌。开席前,客人要先敬香,拜“三星”,然后由侍者引领依次入席落座。而且,开席前要先上“倒奉点心”和干果。

网络图片

赵富平:

我的祖父赵云曾为清末大同府衙官厨,曾为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司厨,是大同仅出的一次满汉全席厨师队伍中的主要成员之一。我的父亲赵宝祥曾抄录了大同满汉全席菜单。

赵富平父亲抄录的菜单

热 菜

红烧犴鼻

行件鸡蓉金丝笋、烧大虾

红烧驼蹄

行件菊花鹌鹑蛋、酸辣乌鱼蛋

清蒸芙蓉鹅

行件清烩鱿鱼卷、白汁如意竹荪

八宝布袋山鸡

行件香酥鸽子、软炸口蘑

红烧鱼唇

行件火腿烩豌豆、炒白鱼丝

点心四式

莲蓉寿桃、三鲜海鱼饺

五仁水晶包、白菜烧麦

随 口 汤

什锦核桃酪、瓜片紫菜汤

松碟四式

火腿鸡松、松子鱼松

芝麻肉松、翡翠虾松

红白烧烤

烤乳猪、烤填鸭,随点心四样,即通州烧饼、子孙饽饽、千层饼、荷叶卷

随 口 汤

酸菜汤、三鲜鸡脯汤、香菜瓜片汤

点心四式

蟹黄烧麦、鸡丝卷

肉末酥烧饼、福禄萝卜饼

主 食

精白米饭

五 福 碗

荷花鱼翅、红蒸凤眼肉

黄焖雏鸭块、奶汤布袋鸡

奶油黄唇胶

至此,全席告终。

食毕,在另一桌上放牙签、豆蔻碟、槟榔碟。

赵富平:

满汉全席必须有烧烤,否则不能称之为满汉全席。

大同满汉全席还有72个菜品和64个菜品的坊间传闻和记载,这应当是官衙厨师因地制宜、因材施艺、灵活机动的操厨结果,没有孰真孰伪之别。

“以味为本 匠心出口”,云尚萱将黄花入馔,创新本土"忘忧"美食。在岁月的打磨中,必将成人们脑海里最深刻的"平城味道记忆"⋯⋯

著名的三三制战术,是怎么运用的?

元帅林彪发明的“三三制战术”最起源于抗日战争,成熟于解放战争,大量运用于抗美援朝战争。

一个排兵力可以拉成800米的攻防战线,让美军以为是一个团的兵力,后来“三三制战术”被美国西点军校研究相当长一段时间,最后得出结论:学不来,用不出效果。

三三制战术诞生的由来

在“三三制战术”没有出来之前,大部分国家都是采用“人海战术”进攻,也就是一字形进攻,这种方式在冷兵器的确有很好效果,但是在精良的热武器时代,迫击炮、机枪、手榴弹会把冲锋的士兵全打趴。

比如日俄战争中,日军攻打旅顺,面对俄军的机枪、大炮、碉堡、铁丝网,日军使出了肉弹冲锋,让士兵们排出密集队形向俄军阵地冲击,日本士兵连开枪都不开,就为了跑快点,结果伤亡数万人,结果没有一点收获。

在机枪和堡垒面前,排成密集队形冲锋的步兵,会被敌人无情地收割,当时日军部分指挥官还是没明白一点。

而远在欧洲的国家也还没有意识到这点,在一战中,欧洲很多国家的陆军,还依旧在使用步兵密集冲锋去迎接敌人子弹。

比如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国部队沿着敌军防线一字排开,然后步兵端着枪向前冲锋,而德国在阵地前加了铁丝网,士兵们躲在战壕和碉堡里,以机枪为主要武器枪向英国士兵疯狂射击,最后英国一天就伤亡6万人。

而我国在抗日战争中,因为长期在人数上占劣势,再加上武器比较落后,只能不断摸索战术。

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八路军缺乏重火力掩护,经常以密集队形冲向日军的坚固阵地,日军用重机枪、坦克、迫击炮扫射,从而产生严重的伤亡,林彪针对这个情况,再结合日俄、一战、二战的步兵战斗方式,于是两面战术横空出世。

林彪提出:我军中高级指挥官注重集中优势兵力,低级指挥官要注意适当分散兵力密度,避免敌方密集火力的伤亡,进攻时只攻击敌军一面,包围两面,强调以密切的协同,层层推进,交替掩护进攻,这就是一点两面战术。

同时在此基础上,又开发出“三三制战术”。

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在德惠一带,孙立人仅以一个团的兵力就击溃了林彪十一个团,林彪元帅痛定思痛,最终完善了这套战术,并将其列入自己的“六大战术原则”之一。

1948年,林彪编写《一点两面和班组的三三次战术》手册,由辽宁第五军团分区出版,并在东北野战军率先推广,要求战士学习上面的战术。

什么是“三三制战术”

“三三制战术”是一种经典的步兵战术,以三人一组成三角形呈进攻阵型,以班为单位,分成三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三人,方便相互接应,一般排成三个梯队。

三人战斗小组成三角进攻队形,每名士兵分工明确,进攻—掩护—支援,班长、副班长和组长各带一个战斗小组。

战斗小组进攻时,两名士兵在前,组长在后,呈三角阵型,三个战斗小组组成一个战斗班,三个战斗班组成一个战斗群,进攻时呈“散兵线”队形展开。

战斗班展开时,士兵根据组长或班长指令,随时变换战斗队形,战斗群展开后用“口语”、“手语”、“军号”、“无线电”传达战术指令,27人的战斗群展开可以覆盖800-1000米的战线。

“三三制战术”有一套口诀,步兵在进攻时,如果有人受伤或者牺牲,后补前,左补右,总之保证进攻与防守人员,始终按照战术人数。

随着战术运用于实战环节,大大降低我军的伤亡,分散式分布可以有效避开敌人火力覆盖造成的大规模伤亡,又有战术式进攻,保证层层递进的进攻压力,大大增强我军的战斗力。

“三三制战术”的科学之处

1、战斗小组实际的间隔根据战场的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组和组相隔通常是20~40米,人和人间隔是7米,一个27人三个班的战斗群展开后,可以连成800米的战斗线。

以更少的人数覆盖更大战线,同时又可以减少伤亡。

2、每人间隔7米以上,是为了防手榴弹,每组间隔15米以上,是为了防迫击炮,每班间隔20米以上,这是榴弹炮的杀伤半径。

根据敌人不同武器的杀伤半径,作出更加合理科学的站位,核弹另外说。

保持合理科学的距离,能在枪林弹雨中,把伤亡降到最低,敌人一发杀伤半径20~30米的105毫米的榴弹打过来,一次最多只能带走两个组,甚至更少。

3、采用“三三制战术”的士兵,站位很散,但是速度很快,目标明确,随时可以给敌人短促而迅猛的一击。

当敌军反应过来时,用机枪或者其他速射武器进行拦截、阻击时,就会被眼前阵型整崩溃,因为他们的枪口不知道对准哪一个目标,才能有更好杀伤,不管打哪里都没有带大的意义。

4、当采用进攻时,三人作战小组会分散队形,以低姿态在前进,后面有机枪掩护,保证士兵有层次推进,战斗群呈前三角、后三角队形前进,这样可以前呼后应。

在敌方火力死角布置迫击炮,同时在附近布置枪手,击杀对方指挥官和机枪手,而我们的指挥官隐藏在队形中,安全指挥调动部队。

5、在防守时,一名士兵拿步枪精准击杀敌方,另外一名士兵轻机枪打短点射,另外一名士兵用手榴弹炸伤敌方,让敌军无法靠近队形。

如果敌方人数比较多,不断向前靠近,那么就像刺刀,当把敌人逼到这一步,我们战术也是成功的,因为他们放弃了精良的武器和我们拼刺刀。

6、进攻时,也可以先通过几轮试探性打击,打探敌方火力集中在哪个位置,然后集中打一侧,造成敌方队形一侧火力配置不均,逼敌方机动,从而最大限度消灭机动中的敌方力量,为总攻做准备。

“三三制”战术利用队形,实施多点渗透进攻,采用非正面火力打击敌军,打乱敌军通讯指挥和火力支撑体系。

“三三制战术”大大降低敌人各种武器的杀伤效益,步兵不再需要用人海战术去拼敌人的弹药库存。

“三三制战术”在多场战争的战果

第一、解放战争

1946年2月,法库县秀水河子镇打响了一次著名战役,处于运动防御中的东北民主联军与劣势装备,打败了优良美式装备的国民党主力军。

这场战役共歼灭国民党1500多人,击伤500人,俘虏团长以下900多人,缴获各种炮38门,机枪100多挺,步枪800多支,汽车32辆,还有各种弹药、电台等。

这场战争通过“三三制战术”运用,通过不断穿插,把国民党主力军打败。

第二、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卫新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正式打响。

当时的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中将是典型的火力学说拥护者,在他看来,美国的工业水平是世界第一,打仗不需要什么复杂的战术,往死里炸就行。

有一次,范佛里特问他的参谋,打赢那一场战役需要多少弹药,参谋告诉他一个数字,他就以5倍回之,这就是“范佛里特弹药量”的由来。

美军在朝鲜战争曾炮轰983高地,9天时间打出36万发炮弹,一个炮兵营20分钟内发射3000发炮弹,有钱就是任性。

在抗美援朝初期,美军凭借先进武器和强大的攻势对我们进行打压,给志愿军造成很大的伤亡。

1950年11月27日,志愿军第九兵团率先出击,在零下30度的恶劣环境下,打响了长津湖战役第一枪。

第九兵团的20军和27军主力部队在长津湖地区把美军的陆战1师、7师切成4段,分割包围在新兴里、柳潭里、古土里、下碣隅里四个地区,让他们不能相互照应。

而美军的1师和步兵7师毕竟是二战时的王牌部队,迅速通过坦克、装甲车、汽车构建环形防御阵地,利用空中支援和自身火力优势拼死抵抗。

于是我们志愿军马上采用“三三制战术”进攻,三人小组形成一个三角形,彼此之间相互掩护,在一个三人的战斗小组面前,几乎不存在战斗死角。

志愿军时而集中,时而分散,让美军搞不清楚我们大部队的具体位置,所以无法用炮火覆盖打击。

在“三三制战术”的灵活作用下,志愿军多次突入美军核心阵地,但由于装备比较差,火力不足,无法将取得的阵地巩固。

天一亮不得不退回阵地,所以无法将包围圈内的美军全部歼灭,双方在长津湖战场上形成胶着状态,白天志愿军防守,美军进攻,晚上志愿军进攻,美军防守,于是展开了激烈的拉扯战。

到11月29日,麦克阿瑟意识到取胜概率很小,于是下令全线后撤。

而志愿军9兵团司令员经过多次试探包围圈内美军情况后,改变战略,集中27军80-81师进攻美军的7师31团、32团,27军79师牵制柳谭里的美军1师,20军59师加入阻击陆战1师。

经过激烈战斗,12月1日,英军第41特遣队被20军60师全灭,27军的80师、81师把新兴里的敌人全灭,击毙美军7师31团长,31团被团灭。

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成建制团灭美军团体以上作战单位的战例。

12月6日,美军从古土里前线撤,撤退的过程中,遭到志愿军第9兵团层层阻击,进展缓慢,在极度寒冷的情况下,志愿军由于装备简陋,补给困难,战斗人员不断减少,无法再组织成型阻击。

12月14日起,撤离到兴南港的联合国军开始逐步登船撤退。

到12月24日,联合国军全部撤离兴南地区。

在临走之前,美军将无法带走的物资装备用炸药炸毁,并毁坏兴南港。

12月25日志愿军进驻兴南地区,惨烈的长津湖战役结束。

长津湖战役中,中国志愿军一共击伤俘虏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1.3万多人,收复三八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将美军赶出朝鲜东部的元山平原地区,扭转战略局势。

第三、对印自卫反击战

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庞国兴、王世军、冉福林被称为“对印反击战最牛中国士兵”,在连队冲锋后,庞国兴和王世军两人边用冲锋枪扫射边投弹,率先冲上目标高地。

再冲高地时,他们发现有敌人正慌张向西山逃窜,于是他们追击过去,冉福林看见后也很强,在追赶过程中,和连队失去的联络。

因为在训练和作战中对三三制战术非常熟悉,于是他们三人便自动组成一个战斗小组,并推选三人唯一的党员庞国兴担任组长,三人临时组成战斗小组,在印军腹地展开战斗。

在和连队失去联系的18天里,庞国兴战斗小组深入敌方纵深15公里,打了5场战斗,游走在500多名敌军之间,攻克了3个敌人炮兵阵营,击毙了7名敌人,缴获火炮7门,还有汽车、推土机4台。

为大部队向敌人纵深打开一条路,战后庞国兴在报告写下一句话:“敌人非但不投降,还敢向我还击”,被传成经典。

在战斗中,指挥员如何改变“三三制战术”

1、小组队形

一开始的“三三制战术”的队形,基本是前三角、后三角、左梯形、右梯形,但是经过多次战斗后,就慢慢完善体系。

前面一字形、前三角、后三角负责进攻和支援,后面的左梯形、右梯形、纵队负责火力掩护、防守,形成攻防一体。

2、一字形

战斗群的班长会根据现场的情况改变战斗队形,如果敌方火力比较弱,那么我们就需要火力压制,所以会把纵队拉开变成一字形,集中火力消灭对方。

这种队形都是特殊地形使用,或者特殊情况才使用,在战斗中很少使用,这种队形容易造成大伤亡。

3、三角形

当敌方进攻面比较多,纵队火力比较小,无法给予对方致命的打击,这个时候纵队就会变成三角队形。

利用三角队形集中压制一个方向,然后再消灭敌方的机动力量。

当需要改变队形时,班长会发出口令,比如正方呈一字形、前三角、左右梯形,最后班长指挥枪手攻击。

4、前后三角队形

当敌方火力过强,班长会马上及时调整,从一字形变成三角形,班长会发出口令,目标前方向左右散开,听口令之后,第一小组马上对目标保护前进,其他小组以第一小组为准,按照规定的队形散开,并继续前进。

当使用前三角形时,组长在前面,组长停下来,整个三角形就停下来,组长开始向前推进,两个战士就警戒,注意周围方向,随时做好掩护的责任,当火力支援这点的战士,也要随时注意组长前进的目标。

组长负责吸引火力,对手以为他是主攻手,而两个士兵就可以负责从左右两翼包抄,后面他们组也可以负责火力压制。

当目标比较明确,只有前方那个有目标,其他地方没有目标,而且周围环境并没有来自侧翼的攻击,或者侧翼攻击很少的情况下,就使用倒三角时,两个战士在前,组长在后。

前面两个士兵靠近目标后开始警戒四周,而组长负责攻击。

5、左梯形

当地形原因或者需要火力压制左边时,班长会下令拉开队形,从而增加射击范围,而且有层次,士兵不仅可以快速推进,还可以保持火力压制。

“三三制战术”很难?为什么别国几乎不用

1、“三三制战术”除了战术科学性之外,还需要很多因素,比如班长得根据不同敌人,环境、火力改变队形,灵活运用战术,通过不断改变阵形和组合,达到出乎实际兵力的效果。

2、人民军队严明的纪律性,保证了三三制战术可以顺利执行,在“三三制战术”原则下,将一个作战大集团分割为若干小集团。

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做保障,非常容易出现小团体主义,影响命令的贯彻执行,而我们人民军队的优势之一就是人民的纪律性,从而确保三三制战术原则的严格执行。

3、中国人民军队战士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将“三三制战术”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在惨烈的战场上,当班长牺牲,副班长补上,副班长牺牲,组长补上,组长牺牲,战士补上。

在我们军队的优良传统中,当战斗时,冲在最前面的基本都是基层的指挥员,成为班长则意味着牺牲的可能性最大,但我们中国军队从来没有退缩,一直勇往直前,保证“三三制战术”队形永不空缺。

4、在不打仗时,“三三制战术”也发挥着很好的作用,在日常代签公务或者勤务工作站岗执勤时,往往按组去分配,这样派遣更加方便,而且便于小组成员相互熟悉,执行任务效率更加高。

按组分配,可以避免不公平所带来的麻烦,同时还可以增强班集体的纪律性,同时有效防止开小差和违反纪律的表现。

而这种模式还可以为基层干部提供人才储备,在“三三制战术”的原则下,每班都有至少三人参与过指挥和管理工作。

一旦遇到战斗,有人牺牲或平时的人事调动,各组长可以迅速顶上担任指挥工作,确保组织的稳定性,也为组织提供了人才储备,在各组长的带领下,有助于培养新兵。

写到最后:“三三制战术”是我们国家因为装备、人数在的不足而衍生的战术,降低死亡率过大,扩大覆盖战斗面积,利用灵活战术应对敌方更好的装备。

穷时我们战术开花,富时火力压制,如今我们国家有氢弹、原子弹、洲际导弹、有轰炸机、各种导弹,航母、潜艇,很多人觉得“三三制战术”不适合现代战争,已经过时了。

“三三制”既是一种战术,更是一种思想,所以永不过时,就像钱老回国,他带回来最重要的东西不是技术,而是科学战略。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