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遗文化的纪录片,非遗 纪录片

时间:2022-10-09 15:51:13阅读:1039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今天是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业务指导下,国家图书馆联合全国182家各级各类图书馆举办“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
  • 于非,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中国内地男演员。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今天是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业务指导下,国家图书馆联合全国182家各级各类图书馆举办“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暨工作回顾展”系列活动及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活动,活动旨在联合社会各界深入了解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据悉,6月10日至7月10日,“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四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暨工作回顾展”在国家图书馆总馆北区二层大厅开展。

活动的线下展览采用展板形式,以“国际公约、我国法律和政策中的记录工作”“什么是非遗,为什么保护非遗”“记录非遗的意义”“记录工作的历程”“记录工作成果展示”“相关统计和照片墙”“图书馆中的非遗”“未来展望”为主要版块,结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的工作方法,将记录工作中积累的图片、相关情况介绍、口述史料、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展示。

活动海报

为便于更多公众参与此次活动,国家图书馆于6月10日在国家图书馆官网非遗传承人记录成果线上展示专区(ich.nlc.cn),发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优秀成果纪录片共计115部。

据了解,115部纪录片均为2015年以来,由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验收完成的8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项目中的优秀成果,涉及题材和主体对象丰富多样、拍摄创意和技术手段新颖特别,其中20部为首次发布。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受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委托,从2015年开始承担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的学术咨询和验收工作,并于2018年起连续三年举办非遗展映月系列活动,集中展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的成果,今年已举办到第四年。

在非遗纪录片的验收过程中,评审专家们认为,这些纪录片除具有较高的文献及研究价值外,也兼具艺术价值与传播价值。展映以“故事故人”“乐舞多情”“匠心致美”“天人和合”四大单元15个主题,覆盖了十大非遗的类别,整合了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中具有较高艺术性和传播性的综述片,通过传承人非遗实践、传承教学和口述采访等影音内容展示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和技艺习得、教学、传承的历程。通过观赏影片,观众不仅能领略到非遗传承人的技艺和风采,还能了解到非遗根植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所焕发的魅力和风情。

最新发布的非遗纪录片

国家图书馆介绍,今年的活动首次以业界联动形式举办非遗主题活动,邀请全国182家各级各类图书馆联合主办本次展览展映。活动期间,106家图书馆同步举办线下展览,72家图书馆将组织开展线下放映,旨在通过本次活动,鼓励公众走进身边的图书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略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除了线上可观看的纪录片,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活动将在线上与读者见面,读者可关注国家图书馆微信订阅号、官方微博、“方寸大观 国图视听”抖音号观看讲座详细内容。

本次活动围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题“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将推出四场主题讲座,邀请来自北京、辽宁、云南、西藏的非遗学者和一线工作者担任主讲人,立足新近研究成果和各地工作的生动实践,讲述非遗项目与其根植之地的文化共生关系。

该活动正式创立于2014年,是国家图书馆持续多年的一项专题活动,在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推出。多年来,累计邀请百余位非遗研究和保护专家、文化学者、非遗传承人担任主讲人,先后举办“老北京非遗趴”“百草园里识百草”等多场特别活动,连续向公众普及非遗知识和保护理念。

专题活动

1 社区驱动的非遗开发与乡村振兴:一个北京近郊城市化乡村的发展之路

主讲人:杨利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2 黑土地上的辽宁非遗

主讲人:宋晓冬,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3 洋洋大观生生永续——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光彩

主讲人:尹家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

4 西藏非遗现状解析

主讲人:普布次旦,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普查保护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张亮亮

关于非遗文化的纪录片,非遗 纪录片

各地如何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为全面宣传和展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践的丰硕成果,扩大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在全社会营造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参与性强的宣传展示活动。

陕西 6月7日,由西安市新城区委宣传部、新城区文化体育局等主办,新城区文化馆承办的“新城区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在西安西北国际茶城举办,现场展示展演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益智玩具九连环、白猿通臂拳、陈氏太极拳、剪纸、戏曲脸谱以及拟申报第四批区级非遗项目名录的近20个项目,还举办了非遗知识抢答等活动。

福建 6月,福建晋江共举办32场系列活动,迎接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2日,国家级非遗高甲戏(柯派)现代戏《柯贤溪》首演;6月6日,海宁皮影戏《龟与鹤》《青蛙王子》等和绍剧《绍兴师爷》在晋江戏剧中心亮相;6月9日,晋江市第十二届南音演唱节将拉开帷幕;6月10日,晋江市掌中木偶戏《施公断案》《沉香救母》等将走进五店市传统街区戏台。在观看非遗展演之外,非遗体验也是一大亮点。6月9日,晋江文化中心广场将有14个非遗项目体验活动,包括传统手工面线、安海土笋冻等以及高甲戏、掌中木偶、庐山国佛雕技艺等6项非遗技艺展示体验。

重庆 6月8日,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重庆主场活动——第三届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暨老字号博览会在重庆市沙坪坝区开幕。此次博览会由重庆市文化委员会、重庆市商务委员会和沙坪坝区委、区政府主办,为期4天,展览面积1万平方米,共有260个非遗项目和老字号参展,涉及非遗产品、衍生品2000余种,涵盖全市非遗重点项目,其中5场非遗专场演出包括中国戏剧的活化石酉阳阳戏、重庆非遗服饰大秀场、彭水苗歌、铜梁龙舞等。看演出之外,还可以体验剪纸、陶艺等非遗项目制作,品尝重庆火锅、小面等老字号美食,倾听专家学者对非遗保护传承的看法。

广东 6月9日至14日,由广东省文化厅与汕头市政府共同主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省主场系列活动将在汕头举行。届时,将举办广东传统戏剧展演、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文化传承·法律护行”、新生代传承人创意作品展等20多项80多场非遗活动,包括40多个省级以上非遗项目、80多名非遗传承人以及10多个市级非遗项目、30多名非遗传承人。今年,粤剧、潮剧、采茶戏、花朝戏等13个广东传统剧种、15个演出团体将首次集中展演,全面展示传统戏剧类项目保护与传承的成果,还将启动“百场潮剧进校园”和“百场潮剧进农村”活动。为提高非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主场活动还将举办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咨询、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援助基金”、成立广东省非遗法律志愿者服务团队、启动全省非遗知识产权巡回讲座等,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等也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亮点活动。来源:中国文化报

关于非遗文化的纪录片,非遗 纪录片

安海梧埭面线:一丝一缕总是情

晋江市人民政府公布:安海梧埭村传统手工面线制作、下山后手工绑高粱扫帚、西畲生铁冶铸技艺、龙山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信俗等入选晋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件非遗的背后,都积淀着久远的岁月痕迹,近期“爱安海”将推出系列报道带您一同去看看安海入选的那些非遗。

晋江安海镇梧埭村“传统手工面线制作技艺”入选晋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让梧埭的手艺人倍感鼓舞。

在安海镇梧埭村,只要是晴天,总能看到这样一景,在寻常人家的前庭后院,细长洁白的手工面线挂在竹竿上晾晒,如丝如缕、随风飞舞,散发着面粉的清香,也弥漫着记忆的古早味。

如何让祖辈世世代代传下的手艺更好地传承发展?如今,梧埭人一边坚守面线制作,一边积极探索打响梧埭面线品牌。

(面线是福建省闽南等地区一种特有的传统面食小吃,已经是闽南民俗文化不可切割的一部分,是象征长寿、吉庆的文化符号,在闽南人的祭祖、敬神、婚庆、祝寿各种仪式中都离不开这种手工特制的面食。“面线黏糊糊,免惊娶无某。”“面线亲,无行无亲。”这些闽南俗语都是面线对闽南人文化生活的影响。面线是闽南文化中心的标志性文化,闽南食品的标志体现,推动闽南文化走向世界具有标本性的意义。许多旅居海外的侨胞会将梧埭面线作为伴手礼带往东南亚地区,这是侨胞们思乡之情的寄托。同时,面线含有丰富的淀粉、糖、蛋白质、钙、铁、磷、钾、镁等矿物质,有养心益肾、健脾厚肠的功效。)

今年77岁的梧埭村民吴声坂从开始记事起,村中就有散发着面粉清香的晒面线场景。

说起梧埭手工面线历史,吴声坂一下子打开了话匣。他回忆道,据过往村中长辈讲述的情况,梧埭村手工面线制作技艺目前已知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当时梧埭村村民吴庆汤开办了村中首家磨坊,名为协发磨坊,当时磨坊不仅产出了面粉这一原材料,而且还生产出了面线、面条、润饼等食品。

后来,40多年间,村里陆续有村民开办了三兴磨坊、纯兴磨坊等,规模相较于之前也有所扩大,同样也生产面制食品。

“当时梧埭的人口并不多,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到了1949年,村里会做手工面线的师傅已有不少。”吴声坂介绍道。

“20世纪80年代,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会做面线,不会做面线的就做小贩拿着面线出去卖。”只要是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梧埭人,脑海里都记着那“家家户户晒面线”的场景。也是在那时,许多梧埭人走出了家门,并将手工面线制作的技艺带往了深圳、同安、石井。

吴庆转今年77岁了,他也是目前梧埭村中从事手工面线制作最年长的师傅,从15岁起就同面线打交道,他这一干就是62年。

一样是15岁,吴清准从父亲吴庆转手中接过了那根细细长长的面线,自此两代人共拉面的场景一直延续至今。

百余年来,梧埭手工面线的古法手艺就是这样通过梧埭人的口传身授延续着。

变的是时光,不变的是对这一缕面线的坚守。据悉,目前在这个不足千人的小村庄里,还有近五分之一的梧埭人在从事与面线制作相关的工作。

在梧埭村,记者发现,除了传统的手工面线制作外,还有不少梧埭人从事机械化面线制作,其中有多家制作手工面线的企业初具规模,产品远销海内外。

梧埭人吴龙德现正经营着一家专门做面线的公司,一直以来,他都积极专研以自动化生产更好的面线,探索面线产品的创新,同时探索现代化的推广和销售方式,积极参与到打响梧埭面线品牌的宣传大军中。

在他看来,与手工面线相比,机械生产确实不能尽善尽美,但可以破题手工面线的一些先天不足的问题。他强调,机械化生产绝对不是抢传统饭碗。梧埭面线品牌化之路可以双腿走路,做好传统手工面线的传承与保护,与此同时重视机械化生产技术的提升,让梧埭面线的品牌越做越响亮。

据悉,目前梧埭已有多家企业,通过自己研发的生产技术,实现了面线现代化规模生产,同时他们也在积极探索尽最大可能地还原传统手工面线的口感,积极走出一条梧埭面线品牌经营的新路。

凌晨3点多,梧埭村村民吴声越家里的灯就会亮起,而忙碌的一天也就此开始。今年51岁的吴声越从12岁学做面线起,就追着手工面线跑了40年。

从小学做面线,每天凌晨起床和面是梧埭村里每个从事手工面线制作师傅身上的共性。

做面线的原材料仅有面、水、盐,但看似简单的材料背后却是不简单的制作工序。

搅拌和面是制作面线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决定面线好坏的关键。吴声越介绍,为了保证面线的质量,制作一定要选用上好的面粉,而根据季节、天气、湿度的不同,加水和盐的比例也有所不同。

除了水和盐有讲究,搅拌和面的时间也需要拿捏妥当,时间太短则和面不匀,时间太长面会发硬。

和面发酵、压面割(zhui) 、搓(zhui)缠面、横“8”绕杆、入柜醒面、甩弹拉面、室外晒面、入室摺面、整束再晒,这一道道工序是手工面线制作中缺一不可的。

搓(zhui)

横“8”绕杆

“做面线这事急不得,过程一定要让面粉充分发酵,才可以保证面线的质量和口感。”吴声越介绍,从和面到可以室外晒面,往往5个小时就过去了。

由于传统手工面线最理想的晒面方式是风干,因此受天气的制约影响很大,遇上雨天就铁定做不了。

“面线就是靠天吃饭,以前没有天气预报,我们都只能凌晨一两点起来观天,预测天气后再决定是否生产。”吴声越说道,长期的经验让每个做面线的师傅练就了一身观天气的本领。

记者采访当天,正值南风天,空气湿气大,为了保证面线质量,同时梧埭手工面线制作师傅吴家埕有意晚起做面线,这也让我们有幸在上午10时还能一睹拉面线的场景。

拉面

只见,吴家埕从发酵柜中取出由两根面杆串好的面线,将其中一根面杆固定在了铁架上,然后两手紧握住另一根面杆,用一股巧劲为面线做拉甩运动,中途还不时地给面线补充了点面粉,就在反复的拉甩中,面线变得又细又长。

做好的面线需要到室外晒一场日光浴,因此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吴家埕和妻子就这样来回拉面、晒面,不停奔跑于屋内屋外。

室外晒面

吴家埕告诉记者,当面线摸着有点干燥时,就能收进屋里进行摺面了。摺好的面还要晒足两至三天,确保面线干燥才可以包装贩售。

从凌晨4点到晚上8点,手工面线师傅的一天,就是不停追着面线跑。在梧埭,手工面线制作都为家庭作坊,夫妻档忙碌一天最多只能生产200多斤面线,且常常供不应求。

虽说供不应求,但制面师傅并没有因此获利太多。由于市场不规范,做手工面线的利润较微薄。一家人忙碌一天也就仅收入百余元。

“做面线是辛苦活,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做了,可是传了百年的手艺不能丢,我们只要能做就会坚持做下去。”吴家埕眼中有着坚定的光。

目前,梧埭村中还有20多户村民从事手工面线制作,正是匠心成就了梧埭手工面线外观精细、久煮不糊、口感筋道、汤清面滑的好口碑。

记者了解到,梧埭的手工面线制作师傅大多只负责生产,面线的销路主要是由小摊贩或经销商来收购,收购价格不高且参差不齐。且由于消费者对手工面线和机做面线的区分不清,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手工面线的发展。

梧埭村委会副主任吴家财表示,下一步,村委会将会积极组织传统手工面线家庭作坊抱团发展,优化产品的质量,让梧埭手工面线发展之路走得更好更远。

凌晨3点多,梧埭村村民吴自由和妻子王秋萍换上了白色的工作服,戴着口罩和帽子进入工作区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

在吴自由的家庭小作坊里,记者看到工作区空间经过了重新布局,分区明显,生产隔间里安装有纱窗、紫外线灯及相关配套设备。在生产场所的显著位置悬挂着各种证照,相关台账记录也十分清晰。

“再也不是‘黑户’了,终于可以理直气壮了!”吴自由激动地说,以前小作坊卫生条件差、没有证照、没有包装,手工面线进不了超市、大市场,只能靠散卖和熟客。没有“身份证”的手工面线虽然品质不错,却面临价格低的窘境。

这些问题过去也同样存在于梧埭其他制作面线的家庭作坊中。

但让吴自由没有想到的是,仅用了一年的时间,自己的小作坊经历了大整改,作坊有了加工核准证,产品也有了专属自己的包装。顾客更是从看了面线生产场所后“不敢买”到“放心买”。

吴自由笑着说,自家作坊的改变都得感谢安海镇市场管理监督所的工作人员和梧埭村干部不辞辛劳地做工作,帮忙引导规范化生产和经营,完善相关证照。

记者了解到,2016年,安海镇市场管理监督所的工作人员在走访中发现,梧埭村传统手工面线的生产作坊存在无证经营,且小作坊生产环境较差等问题,这立即引起了他们的重视。

为了保护传统手工技艺,让传统小作坊重获新生,安海镇市场管理监督所同梧埭村两委班子密切配合,希望通过引导小作坊办证,来推动小作坊的经营规范。

但事情的发展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当时在村中举办的首次小作坊从业者座谈会,30多家业主仅来了4家。

这也让安海镇市场管理监督所和村两委意识到,推动改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此他们通过走访,选取了设施完备、条件齐全、配合程度较好的4家手工面线小作坊作为首批整改对象,主动说服,指导进行标准化改造,办理相关证照。

2017年,首批整改对象获得了相关证照,这在梧埭村树立了较好的典型,许多小作坊开始意识到整改的好处与必要性,但是改造和办证是个不小的费用,这对于小本经营的家庭作坊来说是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

了解到小作坊业主们的顾虑后,安海市场管理监督所一边积极做业主工作,一边同上级部门沟通,对申报过程中的送检内容根据食品特点进行调整,申报资金从原来的3000多元减至800多元,并且指导组团办证。

据了解,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指导下,目前,梧埭的33家面线作坊都完成了标准化改造,获得了相关经营证件小作坊的管理也更加规范了。

安海镇市场管理监督所副所长蔡自实介绍,目前所里除了常态化对梧埭手工面线小作坊进行管理定期抽检外,还积极引导小作坊抱团发展,树立以梧埭为荣的思想,共同做好梧埭手工面线品牌。

梧埭村委会主任吴庆省表示,如今,梧埭的所有面线家庭作坊都实现了证照齐全,这为梧埭面线发展提供了好的基础,村两委班子将密切协同市场管理监督部门进一步推动规范作坊的管理,并且积极提升村中人居环境,为梧埭面线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6月8日晚,在晋江市2019年文化旅游节闭幕式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现场,当主持人宣布,梧埭村“传统手工面线制作技艺”入选晋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梧埭村青年协会会长吴培坤脸上难掩激动。他清楚自己上台接过的并不仅是一块简单的保护牌匾而是梧埭人百余年来用传承与坚守换来的荣誉。

申请市级非遗成功的消息传来,所有的梧埭人都十分振奋,而最激动的也当属那些依旧坚守在手工面线制作一线的师傅们。这一荣誉是对他们几十年坚守传统技艺的一种肯定。

“梧埭手工面线制作申请到晋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政府对我们梧埭手工面线的认可,可以扩大我们品牌知名度,大伙都很开心。”手工面线制作师傅吴清准激动地说。

记者了解到,在此次梧埭村“传统手工面线制作技艺”申请晋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今年3月刚完成理事会换届的安海梧埭青年协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申请市级非遗期间,安海梧埭青年协会理事会成员积极同手工面线制作师傅座谈,走进手工面线制作作坊,了解工艺,拍摄图片及影像资料,填写相关的申报材料。

吴培坤介绍,虽然梧埭青年协会理事会成员大多不从事手工面线制作,但大伙从小看着祖辈父辈制作手工面线,吃着泛着淡淡盐香味的面线长大,所以都有一个共识,就是为这个村子与村子里仍在做面线的老师傅们做点事,让百年的手工面线制作技艺可以更好地传承与保留。

“此次申请市级非遗成功是多方合力推动的结果,特别是老师傅们都很支持,且乐于分享制作技艺,许多青年协会的理事也从中对梧埭传统手工面线有了重新的认识。”吴培坤表示,下一步,安海梧埭青年协会理事会成员还将积极在手工面线的保护、推广、营销、宣传等方面提供人力和财力的支持。

梧埭手工面线申请市级非遗还仅是第一步,如何加大非遗文化的宣传推广,让非遗项目能更好地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并且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原动力,是摆在梧埭村面前急需思考的问题。

日前,在梧埭村委会里,一场由针对梧埭面线发展的座谈会正在举行。现场,梧埭村两委班子成员、青年协会理事会成员、传统手工面线制作师傅、安海市场管理监督局工作人员齐聚一堂,大伙你一言我一语,说建议提想法。

“可以开展传统手工面线档案建立工作。”有梧埭青年提出,可以对传统手工生产器具进行收集,收集手工面线技艺相关资料,设置相关展示馆,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手工面线制作技艺讲堂。

让传统手工面线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积极组织走出去学习活动,与高校、研究所合作建立研究基地……

这头话音刚落,那头声音又响起了,而抱团发展是当天现场被提及最多的一个词。

梧埭手工面线虽有悠久的历史,但“小散乱”、市场不规范,让梧埭手工面线举步维艰,如何将手艺人聚起来?会上有群众提出要成立安海梧埭手工面线传承人联盟,打造“梧埭面线”品牌,编制手工面线团体标准,保护产品的制作工序,优化产品的质量,同时申请梧埭手工面线商标、统一价格,提升品牌影响力等。

安海梧埭村党支部书记吴美亮表示,针对大伙的建议,此后村两委会、青年协会都将认真采纳和分析,积极探索适合梧埭面线发展道路,同时以梧埭手工面线入选晋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契机,下一步,梧埭村还将进一步提升小作坊规范化水平,加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宣传,将梧埭手工面线同人居环境建设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用百年手工面线技艺探索梧埭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策划:记者_方锦枞 钱健铭 张志耐

执行:记者_林伊婷林雅芳秦越

通 讯 员_吴志源 郑宗娟文图
本期“爱安海”题字人:吴培坤,安海镇梧埭村人,1984年出生,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福建红桥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关村时代创业投资发展研究院理事,福建省青年联合会委员,泉州市青年企业家协会、青年商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晋江市安海镇梧棣村青年协会会长;海西并购俱乐部副理事长。

链接: 【爱安海】安海梧埭面线:一丝一缕总是情_手工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