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剧鼓楼外传达以德报怨匠心永传精神

时间:2022-08-12 00:12:54阅读:4667
钟鼓楼,坐落于北京中轴线,数百年间,不变中变。鼓楼外,就是北京城,胡同里烟火气浓,普通人的爱恨情仇,尤为鲜活生动。纯正的“京味儿”,从北京电视台近期播出的电视剧《鼓楼外》中扑面而来——角楼、胡同、四合…

钟鼓楼,坐落于北京中轴线,数百年间,不变中变。

鼓楼外,就是北京城,胡同里烟火气浓,普通人的爱恨情仇,尤为鲜活生动。

纯正的“京味儿”,从北京电视台近期播出的电视剧《鼓楼外》中扑面而来——角楼、胡同、四合院;直率、幽默、倍儿爽的方言调侃;传承至今的精湛木工手艺,极为考究的红木家具;几辈人脾气秉性相互“门儿清”的街坊邻居……这股浓得化不开的北京风情,格外吸引人。

京味影视作品,更为直观地展现出北京的风土人情,不同于京味文学大量细腻、详实的描写,剧中镜头天然的纪录性,突显了地域特色,北京话台词的使用,进一步强化了视听,让这些发生在北京的故事,韵味十足,真实可亲。

描绘市井群像摒弃“高大全”

“做家具先要做人,师兄弟们要拧成一股绳。各干各的,都想出人头地,都想挣大钱,没门儿!”京城名匠易大船,开篇就给四个徒弟来了个下马威,他德高望重,话虽不多,却总能道出人生哲理,透着人生智慧。他是晚辈们的主心骨,全剧的灵魂人物。经济迅猛发展,徒弟们心急火燎,师父却不急不躁,始终专注于传统手艺,无畏席卷而来的各色浪潮,如一根定海神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工匠精神。

易大船不仅教徒弟们手艺,还教他们做人的道理。

易大船常用木工义理隐喻人生,谈吐间金句迭出,颇具大师风范,却并不插手大徒弟于钟声和二徒弟尹东义之间的恩怨。他心明如镜,看透却不说透。找准时机,语重心长,告诉一心复仇的大徒弟:“若争小可,便失大道。”他能够站在年轻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因材施教,为其传道授业解惑。相同的,易大船当然关心孙女易小船的感情纠葛,却始终尊重她的选择。无论师徒关系、祖孙关系还是邻里关系,他从不强人所难,总是有礼有节、张弛有度,宛如浮躁世风下的一股清流。

不得不说,电视剧《鼓楼外》的人物塑造,颇为精妙。剧中角色大都存在自身弱点,剧情不仅不回避小人物普遍存在的性格问题,而且让它们成为一种标识,令创作映照现实,人物因此更为立体。

例如,男主角于钟声,并非一味忍让、委曲求全的老好人形象,而是有血有肉、敢于担当、但也不断犯错的普通男人。于钟声本是为了保护两位师弟免受责罚,而获刑入狱,在得知真相,明白自己遭到尹东义暗算后,特别是得知昔日恋人易小船曾经嫁给尹东义后,态度突转,誓要“报仇”,从此与二师弟死磕到底、势不两立。这才有了二人辗转多个行业,非要分出胜负的略显幼稚的戏码。

尽管最开始是为了讨回公道,于钟声却在一次次较量中,逐渐迷失本心,又因坐牢经历极其自卑,难以信任他人,随着野心和欲望不断膨胀,受骗、自杀、逃避……直到他在师父、恋人、亲友等帮助和刺激下,终于认清现实“报仇报到最后,报复的还是自己”,选择放下过去,愿意与师弟尹东义和解,终于战胜心魔,重获新生。

平心而论,这样的主角,并不讨喜,但这样塑造主角,不失为一种勇敢的尝试。

于钟声和尹东义师兄弟。

与之相似,女主角易小船,直爽风趣、大方仗义、雷厉风行、敢爱敢恨,却有着近乎致命的弱点——每当面对于钟声,她就完全失控,既玻璃心又爱吃醋。在恋人入狱后,她义无反顾地生下孩子,的确是坚强而独立的现代女性,却在于钟声出狱后,不仅处理不好与他的关系,而且频繁陷入情感危机,导致深刻的自我怀疑。爱情,是易小船的软肋,越想得到,就越难得到。

最后两人重修旧好,回归标准的大团圆结局。在相互拉扯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关系受到了冲击和考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完成了彼此的磨合和各自的成长。

提供从结怨到解怨范本

《鼓楼外》以小见大,始终围绕以易大船、于钟声、尹东义为代表的师徒关系,和以于钟声、尹东义、易小船为核心的情感关系展开剧情,通过这四位主要人物,串联起涉及四代的几个家庭,呈现出普通市民的生活图景。

特别是于钟声与尹东义二人,兼具师兄弟、情敌、“仇敌”等多重竞争关系,他们为了争输赢,从开办红木家具厂出发,经由破产受骗、摊煎饼比赛、办鸵鸟养殖场、向电商转型等数番较量,依然不能使对方认输。于、尹争斗部分情节密、节奏快、反转多,跌宕起伏,不失幽默,比较准确地把握了两人的内心走向,并以此为基础拓展为成长曲线,分别将他们推至各自必须蜕变的时刻。

实际上,“冤家宜解不宜结”的道理人人都懂,“以德报怨”也堪称中华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但人与人结怨,往往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并非随便说说“以和为贵”就能化解矛盾。

师兄弟之间的情谊,其实始终都在,甚至因为对方存在,他们不断激励自己寻求突破,在竞争中寻求发展。剧中结局并不新鲜,双方和解似乎也理所当然。

而现实生活中,情绪的爆发、矛盾的解决,才是重中之重。与其满口仁义道德,试图说服别人原谅他人,不如让当事人亲自处理,直面问题并真正破解。

正如师父易大船所言:“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原谅尹东义并不容易,尤其是于钟声完全占理。选择放下,选择原谅,不是无法复仇的托词,而是洞悉冤冤相报、害人害己之后,明知能达成目的,却不再出击,主动放弃。

因此,觉悟凝成的箴言,远远不及形成觉悟本身,更远远不及将觉悟真正落实。《鼓楼外》最闪光的部分,恰恰在于,它为观众提供了从结怨到解怨的范本,其过程,特别是心路历程之珍贵,远远超过结果。

当然,剧中的部分情节,确实设置得偏戏剧化,虽然可以理解为京味作品中对喜剧元素的某些探索,却仍存在过分强调冲突反转之类的问题。相信随着主创人员,对创作中真实和虚构素材的选取、二者比例分配的正确调和,未来拍摄其他京味影视作品时,会有所调整,并加以完善。

在《鼓楼外》中,有一定喜剧的成分存在。

《鼓楼外》讲述的是老手艺的新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感。面对商业大潮和机遇洪流,师父易大船坚守,徒弟们各自开拓,都在当今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文化环境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通过奋斗取得了一席之地。正如北京作为首都,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还是国际化大都市,时时刻刻都在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传承什么?如何传承?创新什么?如何创新?亦是宏观、微观各个层面都应不断思考、常辩常新的问题。

这部电视剧尝试着做出一些回答。

比如作为新时代工匠,在传承手艺的同时,要明白:手艺好做出来的东西,不过是“匠气”,其与现代化车间流水线批量加工生产的物件,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唯有用心做出来的东西,才有可能具有“灵气”,它超越了精细、工艺等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属于审美范畴,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和意义。

因此,无论老手艺包裹上怎样的新外壳,它的内核,始终是匠心和诚意,绝不可忽视,更不可丢弃。

钟鼓楼,依然矗立在北京中轴线上,继续见证这里经历的岁月变迁。

鼓楼外,就是北京城,每一个来过、住过的人,都不同,都生动。

撰稿/张立新

校对/翟永军

如何看待刘心武先生的长篇小说《钟鼓楼》?

"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北端,屹立着古老的钟鼓楼。鼓楼在前,红墙黄瓦。钟楼在后,灰墙绿瓦。鼓楼胖,钟楼瘦。尽管它们现在已经不再鸣响晨钟暮鼓了,但它们映入有心人的眼中时,依旧巍然地意味着悠悠流逝的时间。"

《钟鼓楼》叙述了钟鼓楼附近的一条胡同中的一个四合院每个人的生活,从他们过去和现在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出那时候的北京翻天地覆的变化和始终难以根除的旧习俗、旧思想。以薛大娘一家的喜事为线索,慢慢的这个四合院里的每一个人都出现在我们眼前:朴实市井的薛家、京剧演员澹台智珠一家、局长张奇林一家、热心但不知分寸的詹丽颖、新旧两代并存的荀家、艰苦贫穷的郝玉兰一家、丐帮后人卢宝桑、小流氓姚向东、老实的编辑韩一潭一家、离过两次婚依旧追求爱情的慕樱......这些鲜明的特别的人一起住在这个古老的四合院里,在彼此的生命中留下痕迹,或深刻或浅淡,共同书写着老北京的百姓历史。

1982年12月12日,北京钟鼓楼下,一个九户人家的四合院。早上五点,里院西屋的薛大娘郑重撕下今天的日历,她的小儿子薛纪今天办喜事。快8点了,预定接新娘的车还没来,薛大娘让丈夫到门口等候。新娘新郎都是售货员,经人介绍而成。薛家老两口拿出300元,给新娘买了一块手表,新郎把它放在抽屉里。第一个到达的客人是卢宝桑,他是一个搬运工,愚昧又自轻。临近中午,小汽车接来了新娘,作陪的是女方的七姑。薛家的婚宴上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小流氓姚向东。卢宝桑在婚宴上借酒耍疯,姚向东趁乱偷走抽屉里的手表,引起一场风波。下午,薛家大儿子赶回家,正赶上母亲与邻居为自来水管上冻的事情吵架,经过住在耳房的海老太太的劝解,事件才平息。

《钟鼓楼》不同于一般小说具有曲折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有一个到几个主要人物,结构上也不同于常见的"一环扣一环戏剧性推进的结构",以及"串珠式""波浪式"的结构,它不集中对一个主要人物,一个主要事件作纵向的深入描写,而是从一点,从一个人开始,作横向的刻画,从而引出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独特经历的,思想的普通人。展现出这一批"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形成一副当代北京市民生活的生态群落图。

作者着力于一群社会普通人群的雕刻,这人群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他自己的独特的价值。这部长篇小说所刻画的四十多个人物,上至中央干部,下至市井小流氓,中间包括工人,农民,学生,服务员,知识分子,文艺界人士等各类人物。这些人物,思想,性格各不相同。勤劳,有着美好心灵的荀兴旺,和丈夫有着矛盾的智珠,努力钻研工作的荀磊,努力向上学艺的路喜纯,逐渐堕落为小流氓的学生姚向东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显示了社会生活的人生百态。

于老北京,作者实在是有太多情。小说中作者花了很多篇幅和精力介绍北京城,从鼓楼旁善恶因袭的民间传说,到鼓楼地安门一带胡同构造乃至变迁,甚至借胡爷爷和海老太太的嘴讲述一百多年间的京城百态,繁华治乱与国运民生。其中,作者花了一篇的篇幅详细介绍老北京的四合院以及隐藏其中的民俗与文化。古老的京城,多少韵味是埋藏在一砖一瓦,一笑一顰中,不管你爱与不爱,都是历史的尘埃。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