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路还可以「专访路内终结爱情也是爱情的一部分上」
在42万字《雾行者》出版2年以后,小说家路内又写出了一部长篇小说《关于告别的一切》。小说首发于《收获》长篇小说2022年春卷,刚刚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单行本。
故事的时间线从1985年延伸至2019年,讲述了一对父子在不同年代的一场场以告别为终的爱情。小说主人公李白是一个谈过十几场恋爱的过气作家。他的母亲在他十岁时与人私奔,不知所终。他的父亲李忠诚曾是农机厂副厂长,救火英模,也是未来的阿兹海默症患者。故事的开头是李白与其初恋在2018年重逢,而重逢犹如单行道上的车祸,让往事“接二连三地追尾”。
近日,路内最新长篇小说《关于告别的一切》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在某种意义上,《关于告别的一切》可以被看成是《花街往事》的姐妹篇,它追溯了父辈一代的爱情故事,还试着将故事脉络伸向了出生于新世纪的下一代。路内从2019年开始构思这个故事,在2020年疫情期间动笔,一直写到2021年9月完成。
十年过去了,现在的视点已和过去很不一样。过去的小说解构性质比较强,而他现在试图建构一些东西,“这部长篇有一部分是李白的回忆,一部分指向当下,2019年吧,这是可以确信的时间、定型的事物。我试图讲讲‘这个人是怎么走过来的’。也许从爱情入手会好一点。它不太像爱情小说,倒像是‘关于爱情’的小说。”
此为上篇。
路内
【对话】
趁着还有人愿意看爱情小说,把它写出来吧
澎湃新闻:2020年开始写这部“在心里放了十年”的小说,有受到一些人或事的触动吗?或者有什么契机吗?
路内:2020年上半年,也是关在家里,想写一本关乎爱情的小说。这样的小说似乎已经不在我的阅读范围内了,就连国产电视剧都不太讲爱情了,爆款都是事业型的。趁着还有人愿意看爱情小说,我想,把它写出来吧。以后年代也许就没人要看了。
路内:好多,披着各种外衣的爱情故事。梁赞诺夫的电影《办公室的故事》《两个人的车站》,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年轻时也曾喜欢过《东京爱情故事》。爱情小说容易被理解为言情小说,讲实话我也不知道两者之间必然的区别在哪里。也许爱情小说可以再讲点所谓时代和人心。
澎湃新闻:看《东京爱情故事》时你多大?
路内:《东京爱情故事》首播的时候我大概21岁。那故事很贴合当时中国的年轻人,在1990年代中期,我们看到东京某个公司里有位资深的姑娘爱上了新入行的乡下小子。它像个梦,也可能是现实。那时大家也都很想进外企,此后年代,这样的办公室恋情不胜枚举,也许都是跟《东京爱情故事》学的。这故事放到现在会不会有点土?我们现在也在贴合某种话语,塑造霸道总裁或屌丝逆袭之类的故事。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爱情是最讲究时效性的,会时髦,也会赶不上趟,有生之年错过一切的也有。2000年的时候我看《流星花园》已经有点看不下去了,觉得太假了。那时候我27岁。
澎湃新闻:《流星花园》在我上学的时候特别火,台湾偶像剧也可以算一代人的爱情启蒙了。
路内:台湾偶像剧倒是不差的,他们可能真是那么谈恋爱的。
澎湃新闻:在不同的年龄段会喜欢不同的爱情故事吧?
路内:我这代人很多事情是倒着来的,比如说,我们先看的是革命式的爱情,《青春之歌》,有点老派,对吧?然后看的是言情小说和纯爱电视剧,然后看了解构爱情的作品,比如伍迪·艾伦那种。现在跟着小孩学习动画片里的二次元爱情。二次元到底有没有爱情我也得研究一下。我的意思是,爱情可能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但少有人声称在爱情问题上“活到老学到老”。
澎湃新闻:你今年49岁,怎么理解爱情?小说人物李白在44岁的时候得出了一个结论——“爱情就是:我应该陪着你把一手烂牌打到底,并且永远不去讨论它意味着什么。”
路内:我写这小说时候48岁,当时年轻,理解浅薄。现在想想,还是有很多没梳理清楚的。有些抽象的问题比较适合中年人思考,死亡或宇宙,人类秩序,时代走向。终极问题很少涉及爱情,它需要一种总体经验的投入,并不是年纪越大就理解得越好,倒退也是有的。小说里李白意识到了这一点,对一个读过书的人来说,活到48岁,总体经验比抽象思考更难得。这小说写到最后,我和他一起放弃了梳理的可能。他不想用诸多终极问题给自己找借口了,我也就任他去了。
澎湃新闻:在理解爱情的年龄段里,17岁是不是一个特别的时间点?
路内:17岁已经可以投入到很完整的爱情中去了。这种投入,与人的“主体性”关系很大。有人活成了神经分裂,有人活成了伪君子,当然也有人越活越好。越活越破碎的人,就没法完整投入爱情了。
澎湃新闻:我想到前几年冒出一个词——“爱商”。你认为这是后天习得的,还是一种本能?
路内:我也有点没把握。有一部分是家教吧,包括爱过的人教的,所以和一个品质很好的人谈恋爱还是值得的。
澎湃新闻:那么遭遇呢?我发现,你小说里蛮多女性人物是主动离开的,消失的,告别的。
路内:李家的基调正是如此吧。这小说的开始就是李白的亲妈跟别的男人跑了,跑得太早,以至于李白来不及校正视角去衡量她的品质。这种主观性和片面性,比一个全知全能的爱情小说更可靠些,这是我的看法。终结一场爱情也是爱情的一部分。
澎湃新闻:这说法让我想到了书名《关于告别的一切》。据说小说一开始叫《南方饮食》,后来想叫《他年》,最后改成了《关于告别的一切》。
路内:因为我不想打双关语。饮食就是男女。他年,一是指将来的某一年,从字面解释是一个两个男人经历的年代。我觉得双关语抖机灵不大好。当然最后还是打了点双关语,比如“一切”,在这小说里,一切可不是个好词。
澎湃新闻:还有“告别”。告别一个个女孩,告别一个个时代,好像有这种感觉,但是也不全。
路内:没有言辞,言辞挥发了,只剩姿态。整本小说就在一次次地解释这一姿态,最后连微信告别都用上了。我想这么解释告别,它也许是表面化的,但人们好像也无法回避。在我们讨论形式的时候,有时甚至会比内在更多出一份喟叹。
澎湃新闻:你怎么看待不告而别?
一个脑海中的对话者,一个有趣的“暖渣”
澎湃新闻:《关于告别的一切》从1980年代延伸至2019年,中间有近四十年。在小说的时间结构上,你有哪些考虑?
路内:小说分了五卷,其中有一些年代是跳过的,比如2011-2018之间,其实没怎么写,直接跳到2019了。如果平铺着写,太费了,拉拉杂杂讲不清。就讲讲爱情,讲主人公李白的人格,怎么构建,怎么毁损,怎么弥补。以及以他为中心展开的与所有人物之间的关系。我想这是一个写小说的“办法”吧。当然其中也有他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有时很紧张,有时松弛到一片虚无。小说有时会忘记年代,更多地讨论年龄。比如说,青春期,青年期,三十岁时,变成中年男性之后怎么个心态。
《关于告别的一切》首发于《收获》长篇小说2022年春卷
澎湃新闻:写这部小说,先出来的人物是李白吗?
路内:是,他像是近年来存在于我脑子里的一个对话者。他不是我本人,但我们交流了不少看法。当然,不只是爱情。
澎湃新闻:写到什么时候,你觉得李白开始有自己的意志了?
路内:一直就有,从动笔时。他比我虚无些,也容易失去理智。这导致他的行动和他的看法之间有落差。
澎湃新闻:我感觉李白身上有点路小路的笨拙,也有点路小路的深情,但他的行动又确实辜负了一些情感与心灵,所以我形容他是“暖渣”。你现在会怎么理解李白?
路内:他和路小路是完全两种人,他以知识分子自居,又不断在怀疑自己的身份。路小路的抵触是个人与世界之间,李白更复杂些,内在外在,还带着一堆早已被敲了图章的“童年创伤”,他自己不承认,世界也照样认证他。这些问题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更严重。至于你说的“暖渣”——也可以是,是个有趣的“暖渣”吧。
澎湃新闻:感觉李白拥有过很多爱情,可她们也一个个离他而去。李白似乎一直没有太多安全感。
路内:人不应该在爱情中寻求安全感。也许最后美琪给他的是安全感,他很感激。但美琪要嫁给他的时候……天知道呢,小说里没写,也许他就认了。实际上他在钟岚和冯溪那儿,想找的也是安全感,可那安全感似乎又太明确了,是他必得的。那种安全感说起来也不是性,也不是衣食住行,他最后想的是能在钟岚的看护下老去、死掉,如此而已。李白想要的似乎不是婚姻的稳定性,而是死去时的稳定性,所以后面会说“不惜代价地追求稳定性”,“狂热地追求永恒”。我们在李忠诚身上也可以返照李白想要的东西,比如李白实际上极度恐惧阿兹海默症,他会认为父亲是仅仅带着肉身走进南极。
澎湃新闻:李白最爱的女人会不会还是初恋曾小然?
路内:他都爱,希望这种说法在伦理上成立。差别在于,中年以后,他对曾小然还有卓一璇试图解释清楚什么是爱情,而他在美琪面前是没有解释的。这是一个小小的悖反:有时候,你因为爱而努力解释,有时候,你认为爱了就不需要解释了。不幸的是,对方往往会理解错误:以为不解释就是不爱,而解释太多是假爱。
澎湃新闻:会不会担心这部小说引起一些读者的反感?李白和里面出现的大多数女性人物都发生过身体关系。
路内:是啊,如果我设十个男主人公,名字不一样,写十个短篇小说,会不会更符合道德一些呢?但我把它写成了长篇,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二三十年的故事。他经历过的一切造就了他,也批判着他。即便如此,李白在道德上也可以批判李国兴或冯江,他还不是最差劲的。现实正是这样的。
《雾行者》
澎湃新闻:《雾行者》对这部小说的创作有一些影响吗?包括技术上的,心态上的,情感上的,等等。
路内:有一些反向的影响。《雾行者》写的是那代试图构建的年轻人,有世俗野心,甘于冒险,用粗鄙的浅层哲学激励自己,例如江湖、文青,其局限性是他们这代人的必然命运,他们想要打开的也正是这种局限性。这本书出版以后,个别读者不理解,觉得我写文青就是文青气。不是这样,这里不一一解释了。
写法上,《雾行者》是把人物绞在一起,它没有像十九世纪的小说那样刻画人物,栩栩如生什么的,它更注重人物的言辞。这些问题到《关于告别的一切》里产生了一个反向推力,李白是一个不断在解构世界的人,但他的解构是不大成功的。如果一个人可以完美地解构世界,这人物也就没什么可谈的了,他比谁都牛气,是上帝。李白的解构是片面的、习得的,带有矛盾的。他也没什么冒险精神,从未试图在自己所处的任何时代里凸出。小说的视角始终跟随他,有时让他出来独白,因此在刻画人物上花了点力气。这是我能想到的反向影响,其他的需要读者来评价了。
澎湃新闻:《关于告别的一切》试图通过一个不断解构世界的人,建构一些东西。
路内:这话听起来很绕。通俗来说,李白这个人物到最后也是有所反省的。只是他的反省是隐蔽的。小说里有一两个瞬间,没有取他的视角,而是从女性眼中反观了他。这一两个瞬间可以说是他的反省。
澎湃新闻:你怎么看待爱情和情色的关系?
路内:这个回答太难回答,纯男性视角,不要介意。两者都可以是起点,抵达对方。但这中间会卷入的情感或人格因素非常多。比如李白,他对终极问题的思考其实是带有自私性质的,反过来说,人在这问题上又怎么可能不自私?又比如李忠诚,他的爱情和情色都是片面的,他被认为不懂得终极思考,但事实是否如此也很难说。
校对:丁晓
抖音网红钟婷反重力超能力,超能力无人解密,她是咋做到的?
看了问题我还真就去抖音看了好几遍
确实都是那种反重力的视频。
我仔细看了看。
视频中,她都是在地上把手机架好。
然后在把脚给顶门上,就跟咱们做俯卧撑似的。
到这里还没什么可惊奇的。
直到接下来几秒,确实让人感觉有点惊奇。
她准备好以后,竟然把两只离开的地面。
而她的动作就维持住了。
就像上面俩张图一样
就在我惊奇的同时,我随后就去查看了下面大家的留言。
反正是和我差不多。
惊奇的占大多数,不过少部分人就开始分析了。
有的说视频是竖着拍的。
她其实是正常站着,视频用了什么功能给处理成这样。
还有的人调侃,这不成蜘蛛侠了吗。
还有的人说,这是牛顿的棺材盖要按不住了。
还有的人说,这是忍术之类的。
反正评论是五花八门。
其实就我来看
我更感觉应该是用绳子给人捆住了,然后钓了起来。
类似上图这种。
先正常拍视频,然后处理下视频。
把绳子给隐藏了。
为什么这么想呢,因为她这几条视频的共同点就是看不见身子下面。
也看不见门的下面。
在加上后期的处理
根本看不到绳子。
而且仔细观察,衣服下面那块,明显比上面紧了很多。
所以,个人感觉就是绑了绳子。
至于超能力什么的,真的是不可能的。。。
真有那能力,还拍啥视频。
早被国家带走研究去了。
实现了是科学,可能实现是科幻,不能实现是魔幻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