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苏记镇江金山寺佛印留带上韦力撰

时间:2022-08-14 22:19:36阅读:140
·宋元祐四年六月,苏轼出知杭州,他赴任途中过润州,润州即今之镇江。苏轼在镇江游览了著名的金山寺,于此见到长老佛印,为此他写了二首七绝《以玉带施元长老,元以衲裙相报,次韵二首》: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
  • 金山
  • 剧情 爱情
  • 彼得·奥图尔 孙俪 卢克·马可法莱恩 山姆·尼尔 梁家辉 伊安·崔西 Serge Houde

·宋元祐四年六月,苏轼出知杭州,他赴任途中过润州,润州即今之镇江。苏轼在镇江游览了著名的金山寺,于此见到长老佛印,为此他写了二首七绝《以玉带施元长老,元以衲裙相报,次韵二首》:

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筑锋机。

欲教乞食歌姬院,故与云山旧衲衣。

此带阅人如传舍,流传到我亦悠哉。

锦袍错落差相称,乞与佯狂老万回。

金山寺正门拉起了栏杆

此两首诗讲述的是东坡将玉带施给金山寺的故事,此故事流传甚广,有多个版本传世,其题目大多为“玉带换衲衣”。以转录宋普济在《五灯会员》中的所载:

师一日与学徒入室次,适东坡居士到面前。师曰:“此间无座榻,居士来此作甚么?”士曰:“暂借佛印四大为座榻。”师曰:“山僧有一问,居士若道得,即请坐;道不得,即输腰下玉带子。”士欣然曰:“便请。”师曰:“居士适来道,暂借山僧四大为座榻。只如山僧四大本空,五阴非有,居士向甚么处坐?”士不能答,遂留玉带。师却赠以云山衲衣。士乃作偈曰:“百千灯作一灯光,尽是恒沙妙法王。是故东坡不敢惜,借君四大作禅床。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会当乞食歌姬院,夺得云山旧衲衣。此带阅人如传舍,流传到我亦悠哉。锦袍错落犹相称,乞与佯狂老万回。

游客扫码后方可入内

某日,东坡在金山寺与佛印斗智,因为他反应慢了半拍,只好把玉带赠给该寺。佛印回赠了他一件旧衲衣,此后东坡的玉带成为了金山寺镇寺之宝之一。玉带、铜鼓、大鼎以及文征明所画的《金山图》,并称为金山四宝。

然后世研究东坡者,或疑该故事有误,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二中说:“唐制五品以上,皆金带,至三品则兼金玉带。本朝玉带虽出特赐,须得合门关子许服,方敢用以朝谒。”这种制度被宋代所沿用,《宋史·舆服志五》中称:“太平兴国七年正月,翰林学士承旨李昉等奏曰:‘奉诏详定车服制度,请从三品以上服玉带,四品以上服金带。’”

可见,按照宋代官制,方形官员三品以上才能佩玉带,四品和五品佩金带,六品和七品佩银带。东坡与金山颇有缘分,根据学者统计,他一生曾12次到润州,留下了近百篇诗文,而其施玉带的这一次究竟是哪一年,按照王文诰的说法,他认为是元丰七年。然这一年苏轼的官阶不可能佩玉带。

深秋

但如前所引,东坡明确地在诗题中写到他把玉带施给“元长老”。关于此人为谁,查慎行在《补注东坡先生编年诗》中转录《金山志》中所言:

了元佛印禅师,宇觉老,饶州浮梁林氏子。出家,即遍参圆通讷公,以为书记。先住江州之承天,继迁淮之斗方、庐山之开先、归宗,润州之金山、焦山,凡四十余年。缙绅之贤者多与之游,名动朝野。神宗赐高丽磨衲金钵,以旌师德。

可见,了元就是佛印禅师,故东坡称其为元长老。正是佛印做金山寺住持的阶段,东坡把玉带施给了该寺。仅为一句玩笑,东坡就将珍贵的玉带施了出去,这一者可看到东坡的豁达,第二也说明了他与佛印关系非同一般。

平面图上没有四宝室

自南宋之后直至清代,流传有太多佛印与东坡之间的戏谑故事,以至于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由那些随笔逸闻上看,佛印并不算重要。但是佛印是以风流潇洒出名的,而且在一般通俗说部里,佛印比参寥更常为人提到是苏东坡的朋友。”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张政烺在《与“说参请”》中认为:“东坡旷世天才游戏人间,佛印亦滑稽人也,其往还事迹宋人笔记喜言之,必当时所乐闻,自是说参请者之绝好题目。”

香火

东坡与佛印有共同的性格,使得两人常在一起调笑,《西湖游览志余》中称佛印“世传其诙谐滑稽”。这正是后世演义出一大堆他们两人各式各样的花式斗智的原因。比如元丰八年八月,苏轼作《戏答佛印》一诗:

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山门前

此乃后世流传甚广的“佛印烧猪”故事的所本,例如元杂剧就有《佛印烧猪待子瞻》。一位著名的僧人却烧猪肉来接待俗人,可见佛印行为举止不同寻常。明代的小说家冯梦龙除了有“三言”之外,还写过《智囊》《谈概》《情史》《笑府》四部笔记小说,这些书中记载了许多与东坡、佛印有关的故事。其中有一篇名为《虱辨》:

东坡闲居日,与秦少游夜宴。坡因扪得虱,乃曰:“此垢腻所生。”秦曰:“不然,棉絮成耳。”辩久不决,期明日质疑佛印,理曲者罚设一席。及酒散,秦先往嘱佛印明日若问,可答生自棉絮。容胜后,当作餔飥会。既去,顷之坡至,亦以垢腻嘱,许作冷淘。明日果会,具道诘难之意。佛印曰:“此易晓耳,乃垢腻为身,絮毛为脚,先吃冷淘,再吃餔飥。”二公大笑,具宴为乐。

大雄宝殿

这个故事有些低级趣味,讲的竟然是东坡捉虱子的事,东坡认为虱子是污垢所生,秦观则认为是棉絮所生。两人各持己见,于是想第二天请佛印来判决,并且商定好谁输了谁请客,秦观和东坡分别偷偷地找佛印,同时许诺若自己胜了,就如何答谢佛印。第二天,两人找佛印判决时,佛印将他二人的说法合二为一,因此分别得到对方承诺的好处。搞的东坡与秦观哈哈笑。

大雄宝殿内景

东坡与佛印能够如此调笑,也是缘于他们有特殊关系在,《东坡诗话》中记载有佛印出家的特殊缘由:

佛印禅师姓谢氏,名瑞卿,江西饶州人。与宁州黄山谷友善,同山谷上东京应举。不第,因山谷而与东坡为友。佛印天才高妙,嗜酒能诗。东坡爱其才,留居署中,日以诗酒为乐。神宗熙宁初年,京师大旱。圣上躬自祷雨于禁中,命大相国寺高僧二十四人,入皇宫睿思殿,诵经求雨。东坡学士与诸翰林,俱入内礼佛拈香。佛印欲入皇宫观玩,东坡曰:“汝是白衣人,岂得入内禁。”佛印固意要去。东坡曰:“不如扮作僧人之侍者,杂入其中,击钟擂鼓,或可得见天颜。”佛印依言,于是扮作侍者,随僧众径入大内。铺设坛场方毕,圣上御驾亲临,望佛朝参。佛印击钟鸣鼓而作诵曰:

四野荒荒禾黍焦,九重宵旰独殷劳。

甘霖应逐真龙降,八部诸天拥圣老。

神宗作礼未毕,忽然阴云四合,大雨滂沱。群臣众僧,俯伏帝前称贺。帝见佛印,身长白面,状貌魁梧,便问东坡:“此侍者何方人氏?”东坡奏曰:“此侍者姓谢,饶州人,大相国寺僧人智量侍者。”帝曰:“为何年长尚不披剃?”佛印奏曰:“臣寄旅身贫,无力请牒,故日久未剃。”帝曰:“卿方才作诵,便有甘霖之应。汝今再作一诵,朕当为汝给牒。”佛印应声而作偈曰:

天垂甘泽润枯焦,帝为苍生不惮劳。

不是皇仁勤雨露,小臣安得观神尧。

帝曰:“观卿才思敏捷,可谓诗僧矣。”实时赐钱十万,命礼部官给与度牒,钦赐法名了元,字曰佛印,剃发赐衣,即拜智量为师。谢恩而退。

沿右路上行

如果这是事实的话,佛印出家跟东坡有直接的关系,这个故事记载得惟妙惟肖。熙宁年间,京城大旱,神宗皇帝要在大内举办祈雨仪式,当时东京最有名的寺院就是大相国寺,皇帝命该寺24位高僧入大内参加诵经祈雨,东坡与一些翰林一同参加此仪式。当时佛印想入皇宫游览,东坡称其是布衣无法入皇宫,但佛印一定要去,东坡让他假扮僧人的侍者,杂入队伍中击钟擂鼓。佛印颇有才气,他看到皇帝御驾亲临,忍不住吟了一首诗,神宗作礼还未完,瞬间就大雨磅礴,大臣和众僧纷纷祝贺皇帝求雨灵验,但神宗却认为是敲鼓人吟的那首诗起了作用,于是问东坡此人是谁,东坡只好说其是大相国寺僧人智量的侍者。皇帝问他为何不剃度,佛印说因其家贫,无法凑钱请得度牒。皇帝又让他作偈语一首,佛印应声而答,神宗夸他才思敏捷,于是立即命礼部给此人发度牒,同时赐钱十万,皇帝亲赐法名为了元,字佛印。

事到如此,东坡和佛印只能把这个谎言一直圆下去,据说佛印出家初期很不高兴,但时间久了他也就安于僧人身份。再加上他才思敏捷,到多个名寺挂单,后来升为润州金山寺住持。

飞檐

早在佛印任金山寺住持之前,东坡就与该寺有交往,比如他在熙宁四年被任命为杭州通判时,他途经镇江前往金山寺拜访了宝觉、圆通两位长老。为此,东坡写了一首名为《游金山寺》的诗: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东坡说他的家乡处在长江的源头,而他为官之地又随着长江一路东行到入海口,这两句诗高度概括了他的人生之迹。所以汪士行评价说:“起二句,将万里程、半生事,一笔道尽。”纪晓岚则认为该诗整体皆好:“首发谨严,笔笔矫健,皆短而波澜浑阔。”

路过妙高台

后来佛印升任金山寺住持,东坡跟该寺的关系自然就更为密切了。元祐八年十一月十一日,苏轼曾在定州为其妻王闰之设水陆道场,此后他又在金山寺举办了一场水陆法会。当时他请朋友米芾前去参加,但赶上米芾生了脚病不能前往,于是米芾写诗一首《东坡居士作水陆于金山,相招。足疮,不能往,作此以寄之》:

久阴障夺佳山川,长澜四溢鱼龙渊。

众看李郭渡浮玉,晴风扫出清明天。

颇闻妙力开大施,足病不列诸方仙。

想应苍璧有垂露,照水百怪愁寒烟。

不开放

米芾在诗中没有提到东坡何时在金山举办水陆法会,引的后世学者纷纷予以研究,有人认为是元丰七年,另有元祐六年、建国靖中元年等说法,然无论何时,都不能否定东坡确实在金山寺举办过水陆法会。

其实东坡在金山寺举办水陆法会最为正宗,因为金山寺乃是水陆法会祖庭。元至顺《镇江志》载:“梁武帝尝临寺(即金山寺),设水陆法会。”这种仪式又称水陆道场、悲济会,全称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此乃汉传佛教寺庙中举办的最为隆重的经忏法事。一场法会最长的达49天,少的也需要7天,参会的僧人达千人以上,小型的水陆法会也需要三百僧人。

妙高台

早在元丰七年,佛印就主持过一次场面宏大的水陆法会,当时他邀请东坡前去参会,东坡在回信中称:

久不奉书,忽辱惠教,具审徂暑戒体轻安。承有金山之召,应便领徒东来,丛林法席,得公临之,与长芦对峙,名压淮右,岂不盛哉!渴闻至论,当复咨叩。惟早趣装,途中善爱。

这一侧看不到江水

看来东坡当时有事未能前往,想来这是他后来到金山寺举办水陆法会的起因,以此,也说明了他与佛印关系之密切。当时东坡还想在镇江买地定居,他作有《蒜山松林中可卜居,余欲僦其地,地属金山,故作此诗与金山元长老》:

……金山也是不羁人,蚤岁闻名晚相得。我醉而嬉欲仙去,旁人笑倒山谓实。问我此生何所归,笑指浮休百年宅。蒜山幸有闲田地,招此无家一房客。

墙上的刻石乃是东坡的大江东去

按照《东坡诗话》中《买田求归》一文中的所言,其实东坡到镇江买田地乃是佛印出的主意:

浮玉老师元公,欲为吾买田京口,要与浮玉之田相近者,此意殆不可忘。吾昔有诗云:“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今有田矣不归,无乃食言于神也耶?

连体

浮玉乃是指金山,也有的文献是指焦山,但东坡起手一句说明指的是前者,他明确地说佛印想在镇江为他买块地,并且要跟佛印的地相近。他的美意让东坡心领,此前东坡写过一首《游金山寺》,他在那首诗中对江神发誓说,如果能万全他买地的心愿,他就会归隐。然而佛印果真帮他在镇江买成了地,但因东坡又要到其他地方任职,无法实现他对江神所发的誓言。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济天下苍生的良心中医?

题主您好。

怎样才能成为“济天下苍生的良心中医”,

为您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而向您致敬。

因为中医是中国智慧宝库里的璀璨明珠,应该后继有人并发扬光大;

同时,中医也关系着百姓健康与人民福祉,需要有德才兼备的大医,治病救人、造福苍生。

随着对中医价值认识的日益深入,中医的未来如二月春色,正渐入佳境。

因为工作与爱好的原因,对中医一定的了解,谨就您的问题,建议如下:

一、奠定高尚的医德;

二、成就精湛的医术;

三、取得医师的资格;

四、在实践提升修为。

下面谈一下上述各方面的具体内容,以便供您参考。

一、奠定高尚的医德;

建议您认真学习《大医精诚》。

1、学习《大医精诚》的意义

您立志做“济天下苍生的良心中医”就是医德最可宝贵的种子,如果能把“大医精诚”作为从业准则,您就奠定了高尚医德的基础。

2、关于《大医精诚》的简介

《大医精诚》出自中国唐朝大医孙思邈老先生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极重要的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

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全文不过千余字,却从“医术精通、诚心救人、大医之体、为医之法”四个方面,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如何才能成为苍生大医。明确地说明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

《大医精诚》堪称经典,广为流传,影响深远。我国的不少中医院校仍用它作为医学誓言,很多医者用它作为准则,来严格要求自己。

如果每个医生都秉承“大医精诚之心”,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就真的实现了。

3、如何学习《大医精诚》

(1)正确理解:

1、从原书或者百度百科找到完整精准的版本;

2、然后书读百遍,认认真真读原文,体悟原文的精神与作者的用心;

3、再参考权威注解,帮助理解,将大医精诚变成印入心灵,融进灵魂。

4、之后坚持熟读成诵,时时提起,和大医先贤对话,在心间反复琢磨。

以上就为转化为行动,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2)知行合一:

1、把《大医精诚》的宗旨、精神和原则,与中医学习相结合,与从医实践相结合。

2、把《大医精诚》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一点一滴地落实好。

3、在实践中体悟,在体悟中成长,一步步踏踏实实走出来,

做到了,就是您理想中“济天下苍生的良心中医”!

二、成就精湛的医术:

某种意义上讲,中医是一门技术。技术的精湛与否关系到患者的健康乃至于生命,因此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1、寻访明师,尊师重道。

有可能的话找一位德艺双馨的老中医做老师,特别是有师承的是最好。

实践出真知,老中医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于学生而言,老师的一句话则可以让自己减少很多年的摸索。而师承则是几代人百千年的理论积累和经验传承,自然是弥足珍贵。这种缘分很多时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能够遇到好老师,一定要以真诚心、恭敬心去认真的学习,放下“想当然”与“我以为”,老老实实去按照老师的教导,真正做到依教奉行。

3、经典为师,体悟钻研。

如果没有合适的老师,也可以参考古人的“经典为师”法。以《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中选取一部,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当年,孟子向孔子学习,学的是孔子留下的典籍;司马迁向左丘明学习,学的是《左氏春秋》;韩愈向司马迁学习,学的是《史记》,这些古人用的都是这种方法,也都学的很成功。

所谓“书读千遍,其义自见”,钻研体悟经典,也是经过验证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取得医师的资格:

因为中医的职业原因,从业是需要职业资格证的。

这个现在应该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解决:

1、直接参加国家的执业医师资格证考试;

2、通过“师带徒”的方式,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取得中医资格证。

以上事宜的具体相关规定,您可以在网上查询,最好在相关部门的网站上查询,然后联系核准。

然后,定出取证目标,制定出实现目标的学习计划,逐步去落实。

四、中医修为在实践。

中医是一门实践科学,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

通常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

在经过实践、积累一定的经验之后,就可以独立坐诊,治病救人了。

在治病救人是行医实践中,将所学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做到学用相长,去体悟生命与健康的规律。

在实践中自己不断地总结、提升,用经典理论和实践经验,完善中医方法论。

五、结语

《大医精诚》开宗明义地提倡为医者必须要有医德,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进而论述“大医”修养的两个方面:“精”与“诚”。

“精”,指专业熟练;

“诚”,指品德高尚。

就是说,为医者必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政策规定,考取从业资格证。

然后,在具体工作实践中,一方面践行《大医精诚》精神,一方面不断提高中医技能。

一个济天下苍生的良心中医的成就,应该是可以如愿以偿的。

最后,祝福您:一代大医,梦想成真!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