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英雄让我们读懂光明之心的故事「寻访英雄让我们读懂光明之心」
8名寻访红色特工的扬子晚报记者与读者分享“写后感”
“我心光明,夫复何言”,大儒王阳明这句话,与幕后英雄无比契合。
从5月3日的“伪装者”袁殊开始,扬子晚报的“全国寻访红色特工影视原型”大型系列报道,陆续讲述了熊向晖、钱壮飞等多位红色特工的传奇人生。只有站在信仰的镜子面前,这些隐蔽战线的英雄才会露出真诚的面孔;有了潜伏内心的信仰,才有他们后来的忠诚与追求。
6月28日,参与寻访报道的8名扬子晚报记者,来到江苏国家安全教育馆参观学习。他们结合自己在采访报道中的经历,写下了这些感想,我们一起来分享。
生活像泥河,就是伪装者
在袁殊的家乡蕲春县,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经诞生了身具五重身份的中共特工袁殊,而更为当地人熟知的是热播剧《伪装者》中的明楼。
在解放后,袁殊唯一一次的衣锦还乡途中,很多人都好奇他的传奇故事,但老人却始终闭口不谈。
试图接近他的心里,我只能从他所留的一些文字中去找寻。在袁殊的代表作《无言之书》中,他最喜欢引用高尔基的一句话——“生活像泥河一样的流。”在我看来,这正是“伪装者”们的心理写照。
在那浊浪滚滚的泥河里折腾翻转,不得不抹杀自己的意念,否定自己的感情,甚至麻痹自己明朗的心胸。向坚定的,忠诚的,寻找光明之所在的他们致敬。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陈郁
82岁背入党誓词,这就是信仰
采访熊向晖事迹的过程中,他的女儿熊蕾不止一次地说,父亲是一个有坚定信仰的人,到82岁时依然流利地背诵出入党誓词,“……牺牲自我,永不叛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不然,他不可能在那样的环境下出污泥而不染,保持一颗“白皮红心”。
关于这一点,记者在参观完江苏国家安全教育馆后,更是感受深刻。
熊向晖、华克之、李强、沈安娜、阎宝航……他们在光明与黑暗的两面中行走,内心向往着光明,从不悲观,即便舍生取义,也义无反顾。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或许是历史上的无名英雄,但他们没有辜负历史的选择。这就是信仰赋予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力量。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于英杰
比献身更难的是忍辱向前
在这次“红色特工”报道中,我赴北京采访了关露的侄女李稻川女士,也仔细读完了两本她的传记书籍。关露这样一个对文学艺术有着无上追求的女性,因为进步的思想被发展成为红色特工,然而打入敌穴魔窟的她也就此背负了数十年的骂名。
从“民族之妻”到被误解成“汉奸诗人”,甚至与朋友见面也只当不认识;因为掩护身份不能与爱人王炳南相见,一隔十年也就此错过一生的爱情;骨子里清高爱美的她,甚至在狱中也要用钉子磨成针,将囚服改得好看一些。支撑她的,是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党的无比热爱。她用所有的青春、爱情、名誉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解放事业。电影中顾晓梦在遗言中一句“我不怕死,怕的是爱我者不知我为何而死”,正像是对关露生平的写照。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刘浏
寻访是对先辈精神最好的传承
在此次寻访“红色特工”的活动中,记者采访的是被周恩来称为“后三杰”之一的陈忠经,从扬州到北京一路寻访,让记者见证了这位出身书香门第身世优越的年轻人,为追求人生理想,甘愿舍弃个人所得,贡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的感人事迹。
“我一直在整理与哥哥有关的所有史料,研究他的事迹和精神,归纳总结,见诸报端,不仅是彰显陈忠经对我党的无限忠诚,更是弘扬他们那一代人的光辉精神,他们对革命对祖国光明未来的信心和献身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发扬光大。”正如陈忠经的弟弟、年过九旬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陈琳先生所言,他专程到过延安、西柏坡、西安等地,在那里寻找陈忠经的点滴,并找到他为理想奋斗的精神支点。记者一路走来,陈忠经经历的点点滴滴,在危险四伏的敌营里的机智周旋,在特务密布的情报圈里予取予求,在大是大非上的断然抉择,都显示了一名久经考验的共产党员莫大的智慧与忠诚,而研究弘扬他们的事迹,则是对老一辈革命家精神最好的传承,也是现如今对我们做人与做事的良好鞭策与指引。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梅建明
信仰在他们的心中
上初中的时候在语文课外读本中看到过《钱壮飞智离虎穴》这篇文章,里面详细介绍了钱壮飞是怎样截获国民党特务机关的情报,然后在万分危急之时送出情报,解救了周恩来等众多我党高级领导人。
此次我来到湖州,参观了钱壮飞烈士纪念馆,听到了当地研究钱壮飞事迹的党史专家潘渭民的详细介绍,英雄的形象更加高大丰满。
钱壮飞放弃国民党内的大好仕途不要,非要脱下皮鞋穿草鞋。只有站在信仰的镜子面前,他们才露出真诚的面孔;有了潜伏内心的信仰,才有了他们后来的忠诚与追求;有了关键时刻的决断,才有在诱惑面前的坚定不移。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汤敏
我在夜幕下的哈尔滨看见……
我追寻的人物当时几乎和我同龄,李维民在冰城演绎真实版《夜幕下的哈尔滨》也是二十五六岁的年纪。走在他曾走过的街巷,便明白为什么这座城市被称为“东方巴黎”。更何况,哈尔滨还是敌人精心“经营”的大后方,对于一个年轻人,这里有太多的危险与诱惑。在李维民的回忆录中,他几次提到身边其他特工甚至是旧友投敌叛变,换取安逸的生活,但李维民却以同龄人鲜有的坚韧,保持着一颗赤心。
在当时伪满洲国的粉饰“皇道乐土”上,李维民想的是“九·一八”的民族耻辱,哈尔滨的夜幕下,他看到的是沦为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年轻的李维民把民族大义扛在肩上,在危险与清贫的生活中,追寻自己的信仰与理想。我在哈尔滨街头,“看见”了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形象。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张可
他们不会被历史“雪藏”
当年和全国观众一起熬夜追看《潜伏》时,没想到有一天我会踏上找寻余则成原型之旅。这次要追访的是中国近代史上颇为特别的群体——因为种种原因,他们中的大多数,被历史雪藏了。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退休研究员刘立群,当年对黎强的采访著作,几十年后成了此类研究的绝唱。对吴石的研究,纵观最近二十年,唯一有传记作品问世的,竟是他老家福州一位热心的史学爱好者郑立。好在,这两位红色特工的家乡将为他们建立纪念馆,目前已经有了计划。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张磊
真实的特工更传奇也更沉默
《北平无战事》里的方孟敖,曾引用了《堂吉诃德》里的一段话慷慨陈情:“我的丰功伟绩它值得被浇铸在青铜器上,铭刻于大理石上,镌于木板上,永世长存。等我的这些事迹在世上流传之时,幸福之年代与幸福之世纪,亦即到来……”在探寻“红色特工”原型的采访中,你会发现他们真实事迹比电视剧更加传奇、经历更加坎坷,但也更为淡泊和沉默。
方孟敖的原型之一,后来参加了开国大典飞行、开辟了西藏航线的谢派芬,几乎从不跟家人谈这些荣光时刻。我一直在想,他们为何能有如此坚守,能坦然面对误解、污名乃至牺牲。相信是信仰的力量,唯此可以穿越漫漫长夜守望黎明。“其事昭昭,日月经天”。
能够参与这次采访活动,发掘这些沉默者的事迹,获益良多。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仇惠栋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