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编剧对李鸿章评价「走向共和剧评细赏李鸿章吃鱼太后之事无小事」

时间:2023-07-08 13:22:39阅读:2634
《走向共和》剧评细赏 李鸿章吃鱼:太后之事无小事文/荞麦花开电视剧《大清盐商》(2014)第1集乾隆初出场那段戏令人印象深刻。臣子奏事:“皇上,各省各道督抚们的折子,军机拟了一个事由单,皇上——”乾隆皇帝:…
  • 著名演员李保田的儿子,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但一直未踏入影视圈,近几年,李与李保田…

走向共和》剧评细赏 李鸿章吃鱼:太后之事无小事

文/荞麦花开

电视剧《大清盐商》(2014)第1集乾隆初出场那段戏令人印象深刻。臣子奏事:“皇上,各省各道督抚们的折子,军机拟了一个事由单,皇上——”乾隆皇帝:“拣要紧的说。”臣子:“嗻。署理陕甘总督毕沅奏:关中大旱之后又闹蝗灾,乞朝廷开恩,赈灾济民——”乾隆:“拣要紧的说。”臣子:“东河河道总督姚立德奏:河工积弊甚深,河道都需重新修治——”乾隆:“说要紧的。”臣子:“定西大将军阿桂奏:皇上,这个差事奴才干不了了——”乾隆:“这是阿桂的折子?”臣子:“是。”乾隆:“好个阿桂。往下念。”臣子:“前线粮草已耗尽,军心不稳,再不送军饷就要吃人了……”乾隆:“尹如海,到了吗?”臣子:“回皇上,两淮盐政尹如海,昨儿个下午死了。”乾隆神色是看不见底的忧愁,这才有随后的命阿克占继任两淮盐政,南下扬州巡盐,从扬州盐商嘴里夺食,为朝廷筹集军饷。

用各种“不要紧”,来反衬某一件事的“要紧”,此正所谓: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在乾隆朝,此最要紧之事为两淮“盐袋子”,乃前线战事之关键命脉;在光绪朝,此最要紧之事则为圣母皇太后之事。《走向共和》(2003)第1集开篇便是李鸿章独自品用庖馔精美的清蒸鲈鱼,镜头特写,刀、叉、刺、镊子……全套精致高华的银质餐具。下属甲:“中堂,丁汝昌又来信催银子了,说是咱们北洋水师定远、镇远两艘主力舰,原设大小炮位,均系旧式,经远、来远,尚需尾炮,威远,须改换克虏伯新式后膛炮……”李鸿章:“噢。”下属乙:“大人,前些日子传闻的,日本制定的征讨清国策的消息,已经被证实了,日本人的具体步骤,第一步,攻占朝鲜,作为进攻清国大陆的跳板,第二步,占领台湾,控制东南亚地区,然后……”李鸿章:“知道了。”下属丙:“禀中堂,湖广总督、南洋大臣张之洞上了折子,由法国人督建的汉阳铁厂,已经出铁,共耗资官银二百八十万两,张之洞上的折子说,此后我大清军工生产,铁路铺设,乃至我北洋新造招商轮船,皆可由他汉阳铁厂供应生铁,保证数十年供应不辍,据闻,朝野喧嚣,说,张香帅此举,到底,压过我北洋一头。”李鸿章:“袁世凯从朝鲜跑回来,怎么就不见了人影啦?”下属丙:“袁……袁世凯?”李鸿章:“行了,你下去吧。”下属丁:“大人,英国人来电,我北洋水师定制的铁甲舰,几近完工,可这款项……”李鸿章仍是神色未动,这次是连“噢”“知道了”“行了”都欠奉,直接一个高提手臂扔鱼骨头的动作,给下属、给观众同样传递了他对此事并不萦怀的讯息。此时,另一家仆喘吁吁奔进来,急忙慌张报道:“老爷!老爷!准备进贡给太后的那只鹦鹉,已经一天多不吃不喝了!”李鸿章陡然定住吃喝:“啊?”家仆:“拉的粪便的颜色,也有点儿不对呀!”李鸿章神色骤见凝重:“啊?!”胸口起伏,大声咳起来。——这正是第2集李鸿章进京面圣,对太后那句:“太后之事无小事。”大清朝其他事情都是小事,准备进贡给太后的那只鹦鹉出了点事,那就是大事。悠悠万事,唯此为大。李鸿章之深邀慈眷者在是。剧集对“惟以一人治天下”之深讽,亦在是。

《走向共和》剧本(盛和煜、张建伟著,民族出版社,2002年1月版)写开篇此段戏,与剧集略不同(第1-2页):

天津,李鸿章官邸。这是一张清癯的、布满很深皱纹的脸,一双眼睛微微眯缝着,似在闭目养神,又有一点漫不经心的样子。

不断有属下来禀报——

甲:“中堂,丁汝昌又来信催银子了,说是咱们北洋海军‘定远’、‘镇远’两艘主力舰,原设大小炮位,均系旧式,‘经远’、‘来远’尚属尾炮;‘威远’须改换克虏伯新式后膛炮……海军方面还有一个消息,日本已派人前往英国阿姆斯特朗造船厂谈判购买一艘军舰,而这艘军舰正是我们一直准备购买的那艘铁甲巡洋舰,日本人甚至连它的名字都取好了,‘吉野’号……”

李鸿章:“唔。”

乙:“大人,前些日子传闻的日本制定‘征讨中国策’的消息已被证实。日本人的具体步骤是:第一步攻占朝鲜,作为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第二步占领台湾,控制东南亚地区;然后……”

李鸿章摆摆手:“知道了!”

丙:“京城里最近准备恢复制钱,太后让翁同龢去办这件事,翁师傅去找阎敬铭商量,阎敬铭不干,他说行使制钱,必先收回大钱。私铸的大钱,分量极轻,尽以输入官府,岂不是白白便宜了奸民,苦了小民?同时京师钱铺,以‘四大恒’为支柱,维持市面……”

李鸿章:“袁世凯从朝鲜跑回来,怎么就不见了人影?”

丙:“袁世凯?”

李鸿章:“行了,你下去吧!”

丁:“老爷,准备进贡给太后的那只鹦鹉已经一天多不吃不喝了,拉的粪便颜色也不对……”

李鸿章一下子睁开眼睛,“啊?”

比较剧本和剧集,不同者数处,皆可见剧集编导制作之用心:

1.下属甲的禀报,剧集省略了剧本“海军方面还有一个消息……日本人甚至连它的名字都取好了,‘吉野’号……”此段,更为精简凝练,连同前面的“中堂,丁汝昌又来信催银子了……”,观众不见得有耐心听完这么一长段,剧集开篇不能立马抓人,遥控器就得换台了。

2.下属乙的禀报,剧集改剧本之“征讨中国策”而为“征讨清国策”。更符实际。日本以“清国”称中国,故今日习称之“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方面当日都称“甲午清日战争”。

3.下属丙之禀报,剧本为翁同龢、阎敬铭关于“恢复制钱”之争,剧集则为湖广总督张之洞汉阳铁厂出铁之事,这一改动甚妙,因《走向共和》剧集甲午战争前后这部分,一大重要事件和情节线,是南、北洋从争着“压过”对方“一头”,到携手互助(李鸿章派盛宣怀帮汉阳铁厂起死回生,张之洞慷慨资助北洋水师“海防捐”),是故一开篇便借李鸿章听禀报之机铺路铺线,可谓善于布局;而阎敬铭并非剧中重要角色,在紧接其后的戏份中,便因强项骨鲠而被太后罢黜,所以“翁同龢、阎敬铭关于‘恢复制钱’之争”与后文形不成呼应勾连,从精于使用笔墨的角度看,就该从此处的李鸿章听禀报中拿掉。

4.最后下属丁之禀报:剧本:丁:“老爷,准备进贡给太后的那只鹦鹉已经一天多不吃不喝了,拉的粪便颜色也不对……”李鸿章一下子睁开眼睛,“啊?”剧集精于细节处理,此下属禀报“老爷!老爷!准备进贡给太后的那只鹦鹉,已经一天多不吃不喝了!”李鸿章陡然定住吃喝:“啊?”家仆再禀报:“拉的粪便的颜色,也有点儿不对呀!”李鸿章神色骤见凝重:“啊?!”胸口起伏,大声咳起来。——剧集分拆李鸿章之一次反应而为两个阶次,用神色、语调和肢体语言的“进阶”加重,凸显了影像的视觉冲击力。

5.本段戏剧集对剧本最重要的改编,当然是改剧本之李鸿章眯眼端坐,而为中堂大人一边叉勺并用好整以暇地品享其清蒸淞口鲜鲈鱼,一边漫不经心神色平静地听下属各种禀报。影视艺术是镜头的艺术,如何给出一个令观众眼前一亮、过目难忘的开头,正见导演之手眼。李安电影《饮食男女》(1994)开片那一段“落魄大厨”老父亲为三个女儿做家宴,每次想起来都馋,充满人间烟火味儿,在我看来滋味儿更浓过《舌尖上的中国》。在摄影师出身的总导演张黎的掌镜下,高官显宦李中堂之饮馔精美,清蒸淞口鲜鲈鱼之美味,观众皆可于想象得之,宁不舌尖生津乎?重要的是,后边戏李鸿章进京进宫面圣,太后问:“李中堂偌大年纪,还能骑马?”李鸿章答:“臣是鞍马上过来的,平素也还注意身体的调养。”太后:“噢?说说。”李鸿章:“臣于调养之术有三条心得,一是孔圣人说的‘食不厌精’,臣特别喜欢吃清蒸的淞口鲜鲈鱼,下面的人背地里叫臣‘李鲈’。”太后不由莞尔一笑:“下面的人也太没规矩!”——所以剧集开篇设计李鸿章听禀报是在吃鱼之时,也是类似听禀报内容之以“张之洞”换“阎敬铭”,布下了前后呼应勾连之局,实在精妙,具见编导之用心匠心。戏剧文学的一个要义就是尽量不要弄闲笔,契诃夫曾说他的创作要诀,任何一个道具,后文都要用上。譬如墙上挂着一把枪。三页后这把枪还没派上用场,就要考虑取掉。《走向共和》为国剧历史正剧之黄钟大吕,豆瓣国产剧集最高分(9.7分),其缘由正不妨一斑见豹。

张黎为《走向共和》剧总导演,《大清盐商》剧艺术总监,乾隆听臣子奏事只关心大小金川战事,李鸿章听下属禀报只关心太后之事无小事,显然出于同一机杼,而皆张黎之得意手笔,故不惮一用而再用也。

冯小刚电影《一九四二》(2012)中蒋介石(陈道明饰)与河南省主席李培基(李雪健饰)共进早餐那段戏,编导有类似的艺术匠心。李培基专程赴重庆向蒋介石汇报河南特大灾情并请求中央赈灾,蒋介石这头老狐狸当然知道李培基的来意,但他现在手头的每一件事都比河南的事大——至少蒋自己这么认为——所以“君子可欺之以方”,他特意安排了接见李培基并与之共进早餐之际听侍从副官汇报各种“军国要务”,便是要这个忠厚的省主席主动噤口。侍从:“缅甸方面,罗卓英来电,昨日我军在曼德勒以西损失惨重,日军用了瓦斯,我军死伤八百多人。另外已告罗,委员长今天抵达。”“昨日夜里日军突袭了仁安羌,英军一个师加一战车营七千多人被困,凌晨蒙哥马利元帅打来电报,请求我军从曼德勒分兵支援仁安羌。”“罗斯福总统的私人秘书居里已到重庆,请求委员长接见,已告诉他委员长要去曼德勒。”“南京方面,周佛海派来密使,有意脱离汪逆,在其寓所建立秘密电台,昨日戴笠局长已与密使见面,请求如何处置?”“印度方面,甘地昨天绝食成功,印度教派和伊斯兰教派的领导人都发表声明,答应停止流血冲突而握手言和。”——以上,侍从一共汇报到5件事,蒋介石都神色未动,李培基不敢出大气,嗫嚅欲言都欠奉了;到了甘地,蒋介石开口了,侧目看向窗外,脸上仍是云淡风轻:“他饿了几天了?”侍从:“七天。”蒋介石收回目光,看向桌面,神色渐显凝重。侍从继续汇报:“希特勒昨天会见了墨索里尼……”……最后早餐结束,蒋介石离席,准备登机前往曼德勒,临走时关心问道:“听说河南遭了旱灾,严重吗?”李培基还能答什么,只能表态:“本省能够克服……能够克服!”这段戏编导的台词设置妙在蒋介石唯一的“插话”,是甘地“饿了几天了?”这话似无意似有意,我分析,蒋介石这顿早餐的主题既然是在李培基,那么这句话应该也是在这儿做文章——甘地绝食与河南旱灾,一为主动一为被动,都是饿肚子,甘地能饿七天而不死,那么河南灾民呢?能多捱过一天,我这边是不是就可以多腾挪出一天来备灾?——当然我可能求之过深,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蒋介石可能有此心理活动。毕竟,他是政治人物。

比较《一九四二》与《走向共和》这两场戏,李鸿章插话问了句“袁世凯从朝鲜跑回来,怎么就不见了人影啦?”蒋介石插话问了句“他(甘地)饿了几天了?”编导都是有深心的,话不是随便安插的。文章落笔,都不离中心主线。蒋介石虽似不甚关心河南旱灾,实际上是不得已,外患内忧,交迫熬煎,他的心思,其实没离开这个“饿”字。李鸿章则似无意似有意闲插这么一句,表明他心中虽然“悠悠万事,唯太后之事为大”,而“李中堂关心榜单”排行第二的,竟不是别个大老,而是当时尚不显眼的后生小卒袁世凯,足见“唯贤知贤”,后边戏他临终前给太后、皇上上遗疏,这句“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之右者”(按关于李鸿章遗疏中是否有此句,后文分剖),其最初的千里伏线,便是在此啊!《走向共和》,句不虚发!

稍后边戏,袁世凯去拜见进京的李鸿章。李鸿章问:“你这些日子,一直待在河南老家?”袁世凯应声而答,显见不假思索:“不是。属下一直待在北京,等着中堂大人。”李鸿章:“那为什么不到天津来找我?”袁世凯:“回中堂,属下在北京有个红颜知己……”李鸿章一笑:“你倒是两不耽误啊。”显见不以袁世凯之风流为“荒唐”。

此段戏剧本则作(第11页):

李鸿章眼睛睁开,瞥他一下,复又闭上,悠悠道:“是不是我的人无关紧要,只要这个人有用就要派上用场……”

他话锋一转,突然问道:“你这些日子一直待在河南老家?”

袁世凯头脑里“嗡”一声,自己一直在八大胡同玉春院鬼混,莫非中堂听到了什么风声?他镇定一下,道:“世凯经历了挫折,愈发知道要凭真本事才能立世,因此一直待在家中,关起门来,专心读书。不过……”他有意顿了一下。

李鸿章果然又睁开眼,目光盯着他。

袁世凯:“不过朝鲜之事我心里总放不下,和那边的朋友常有联系。”

按此处剧集对剧本所作改动,明显更为高明。袁世凯是光明奇男子,时人誉之“英达夙成,志气轩豁,中州有数男儿”,怎会藏头露尾作此遮掩?退一步说,李鸿章何等人物,是可欺之人耶?须知袁世凯进身之阶,全部掌握于李中堂之手,李鸿章若察知袁世凯有意欺瞒,还会信任他么?这岂不是所得者小,所失者大?《大明王朝1566》中,太监老祖宗吕芳教干儿子干孙子们就一句话:“有什么说什么。”对皇上万岁爷,老老实实有什么说什么,是最笨拙也最高明的应对。稍前袁世凯曾对英子自豪道:“天下知我者,惟有他老人家;而天下知李中堂者,恐怕也惟有我袁世凯了。”这句话在后边儿的“回响”,就是剧集这种处理,袁世凯风流自任,本色不掩,对李中堂坦然不隐——因为他“知李中堂”,与其道学恩师理学宗师曾国藩不同,是个“贼娘”挂口边的不拘小节的倜傥之士,类似曹操“尚才不尚德”,是不会因这么档子小事就皱眉不容的。天下知我者,惟有他老人家!

天下后世,多以“小李鸿章”目袁世凯。曾国藩殁后,李鸿章撰挽联,有句“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泰然以文正衣钵嫡传自居;李鸿章殁后,袁世凯撰挽联,有句“我是再传弟子,感恩知己,愿宏志业继萧规”,盖亦自认是文正之“再传”、文忠之嫡传。剧中李鸿章遗疏有句:“直隶乃诸疆之本,北洋乃臣所手创,臣荐袁世凯正式接任臣职,臣在九泉,庶无遗憾。”按此实为艺术加工,史实为李鸿章并无遗疏举荐袁世凯总督直隶其事,李傅相所“点赞”者,竟为“巨贪”庆王:“庆亲王等皆臣久经共事之人,此次复同更患难,定能一心勰力,翼赞讦谟。臣在九泉,庶无遗憾。”刘路生《李鸿章遗片保荐袁世凯说质疑》(载《史学月刊》,2004年第11期)辨析甚确。剧集此一艺术加工,自然是强化李鸿章对袁世凯“衣钵传承”知遇之恩,从塑造人物角度来说感染力很强——戏剧文学的要义便是大集团军作战,强化几大主角之间关系,交融、冲突、和解、裂变、再出发……如果确有需要,李四王二麻子陈老五等人的事,都得安到张三头上去。尽信历史剧为历史,固失于不学;动辄诬历史剧以不尊重史实,亦不免贻笑通人,楚固失而齐亦未为得矣。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